分享

五童庙旁的孤独老人

 佷山访古 2022-06-15 发布于湖北

2022年5月14日,五童庙旧址。原杨柘坪小村五童庙居民点因此得名,1982年《长阳县地名志》记载居民30人,2014年该居民点因“人口太少”被删除,2020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上已无该居民点介绍

都镇湾镇杨柘坪村委会驻地张家场西北约500米的山坳上,曾经有座名叫五童庙的古庙。像长阳许多乡村寺观一样,历经沧桑变幻、岁月洗礼,早已不见踪迹。

五童庙的来历,现在就连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说不清,但这个名字还是传了下来。张家场81岁的李全伦婆婆小时候常到庙里玩耍。据她讲,过去庙里菩萨老爷很多,但“文革”时全毁了,其中一尊菩萨被人扔到山下的潭里。“要是把潭水抽干,那个老爷还弄得起来。”李婆婆笑着说。

2022年5月14日,黄昌秀老人带笔者参观五童庙旧址,背后的瓦屋是她现在的家。据说庙前原立有功德碑一座,或许记载有庙宇的历史,但现在已埋在公路下

五童庙遗址旁住的是一户汪姓人家,庙屋就是他们原来的家。汪家的三代男主人均已经去世,现在住在这里的是婆媳二人:97岁的雷玉珍老人和72岁的黄昌秀老人。

到底是长年生活在这儿,五童庙的历史,雷玉珍和黄昌秀知道的还不少。雷玉珍婆婆说,不知什么原因,老庙在解放前夕就已经废弃了。那时,住庙的老和尚跌死在了溪里,庙里的祖师菩萨(主神)被送到了天柱山,一对大鼓送到了云龙山,这里只剩下庙屋两间。解放前后,庙屋里开过铺子,办过学堂。后来,因为汪家是贫下中农没有房子住,村里就将这处庙屋给了汪家人。

黄昌秀老人说:庙屋过去是一正一偏两间房子,庙门正对现在的公路。汪家人在这里定居后,由于家庭人口增多,后来又在旁边接建了几间房子。几十年前,村里修建公路后,汪家人在公路下新建了一栋土砌瓦盖的民房,庙屋才被拆掉,庙基成为农田,也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

97岁的雷玉珍老人身躯佝偻,靠拐棍才能行走,但思维仍很清晰。衷心希望婆婆能活到100岁

如同五童庙的经历,住在庙址旁的这两位老人身世也颇堪怜悯。雷玉珍婆婆解放前嫁到杨柘坪,不料第一任丈夫去世,所幸后来遇见汪家爷爷,二人结为夫妻。二老为人忠厚,惜膝下无子。有一天,五峰郭家拐的一位少年因家庭弟兄多、贫困不堪而外出谋生,经过这里,被夫妇收养为子,改名为汪开鼎。再后来,汪开鼎与黄昌秀结婚,生育子女、抚育孙辈,汪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几十年来,日子虽然不富裕甚至有些艰难,可一家人相濡与共、和和美美。不料老天无眼。正当生活越来越好、苦尽甘来之时,前些年汪开鼎老人不幸因病逝世,去年,家庭的顶梁柱、雷玉珍婆婆的孙子、黄昌秀老人的独子又因事故不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这些年在汪家陆续上演,成为两位老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

所幸,村级组织同情两位老人,一直按政策尽量帮助他们。前些年,村里将两位老人纳为贫困户,落实了精准扶贫政策。黄老说,联系她们的是一位小学年轻女老师,隔三差五的就来看她们,她对此很感谢。只是,黄昌秀老人的后人因为生计在外奔波,儿媳妇在县城务工又要管孙子,女儿远嫁远安也要负担那边的老人,她们都不可能照管好老人日常生活。可是,患有“三高”需常年服药的黄昌秀老人,尽管自己是老人、病人,仍然要照顾好年近百岁的婆妈。还有,因为女儿经营一家餐馆、女婿是公职人员,按照政策(虽然按农村习惯,有儿子的,父母养老主要靠儿子),她也无法享受更多的救助政策。以上种种,又让黄老多了心病和烦恼。

2022年5月14日,五童庙旧址

考察五童庙的这一天,黄昌秀婆婆非常热情地给我们当起向导。一时下起了小雨,婆婆又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屋里坐,泡茶找烟。我拉起家常,婆婆看我是县里的干部,信任地告诉了我家里的情况。可能是家中久未来客,婆婆心中的痛苦无人倾诉,于是把家中的过往和现实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我耐心地听完婆婆的唠叨,除了倾听并开导、宽慰老人,也没有出到好主意帮助她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县之内,像五童庙旁的汪家婆媳这样的孤独老人,现在不知还有多少,随着人口老龄化,今后更不知有多少。对这些老人,如何在物质上本着以人为本地原则更好地帮助,在精神上给予更多慰藉,让他们更加平和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是值得儿女、基层组织和全社会共同深思的问题。

《墨坪邹氏支谱》与邹氏口述家史

访水竹园村“网红”节孝墓

【地名记】夜访童家口

清代长阳名宦雷声涣史考

林家屋场的孤独大墓

追寻千年古县遗迹

考辑乡邦历史文献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