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家

 木杪栖白云 2022-06-15 发布于甘肃

    《钢琴家》这部电影改编自波兰的一位名叫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钢琴家所写的自传。大抵所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生活于波兰的犹太人在法西斯势力的威逼下,他们必须要在胳膊上佩戴彰显犹太人身份的袖章,被限制在高墙之内,过着极其惨淡的生活。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此前就是一位已经颇有名气的钢琴家,但是在这种现实环境之中,艺术空虚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倘若稍微了解二战史的人就会知道,波兰大约只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被德军的“闪电战”给完全击垮了。最为著名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距离波兰首都华沙只有300公里,电影中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家人坐上了那趟去往集中营的列车,等在他们面前的无疑只是死亡。好在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被一位犹太警官救下,没有踏上那趟通向死亡的列车。但他虽然活了下来,仍没有摆脱活在被纳粹军人欺辱的现实中。

    过了一些时间,他终于逃出了那几堵围墙,也找到了昔日曾认识的一位好友,有了一个住处。但是,这样的生活就和《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一样,他始终都生活在一种极度的不安之中,自己的生命时时都有可能会被夺去,他那时的生活满蕴着饥饿、孤独、恐惧、迷惘……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一直困顿的生活到最后,也即德国投降的前夕,他在无意中遇到了一位德国军官,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为这位德国军官弹奏了一首钢琴曲,深深打动了这位德国军官。这位德国军官后来陆续送给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一些食物,并且告知了德国军队即将战败的现实。最后,德国战败了,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又继续着他从前的工作,那位拯救了他的德国军官却杳无音讯,只知最后死在了战俘营之中。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真切地为我们展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在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的生命完全被当成了畜类,肆意被纳粹军人欺凌和折磨,想杀就杀,想打就打。当然,在二战中被这样对待的种族不仅仅是犹太人,纳粹军人的残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城市成了废墟,处处都是战场。有时候我常常会想:民族与宗教究竟为人类带来了什么,人渴求着信仰,得到了归属,却无法保持和谐。那巴别塔的神话,似乎在几千年前就昭示了人类要时时要遇到的不幸。战争是残酷的,对每一个来说都是如此,没有确切的赢家和输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随时都会变得血肉模糊,一个个不幸的家庭在战争中随时都会变得支离破碎,人的理想、人的追求在战争中都不过是一场幻梦,都不过是一阵虚无。但是,我们也无法避免的是,我们正生活在由战争而带来的稳定中,而这稳定是有着时间限定的,此后又是无尽的轮回,人类的历史不就是这样发展的吗?

    在电影里,我们会看到人为了生存下来,而不惜会做出一些耻辱的事情。人们往往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总是会说,这便是人性。这或许确实就是人性,毕竟生存是一切的基础。那些满口妄言来嘲笑汉奸叛徒的人,当直面冷峻的枪口时,不知真正能大义凛然的,会有几个人。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暴露出自己的本性来。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耻辱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发言权,而后再做出判断,否则,又只能彰显出另一种人性来。

    而事实上,整部电影除了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外,通过那位犹太警官、德国军人、多萝塔等等形象,又为我们彰显了人性中至善的一面,在肮脏的战争里,他们无疑是圣洁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这些人,他们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是动力,也是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自希伯来传统而孕育的救赎观,是有着光辉价值的。

2020.1.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