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二清热凉血案。 陶某,女,35岁。 初诊;1974年4月30日。 主诉及病史;阴道流血两个月,于2月28日因经期过劳,经血淋漓不断,量时多时少,色鲜红,有紫色小块;少腹疼痛,以右侧为重。入院治疗。 诊查;面色红赤,口唇焦灼,身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妇科检查;阴道有鲜红色血液,宫颈工度糜烂,子宫前屈,右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蛙试(—)。 辨证;胞宫积热。 治法;清热凉血。 处方;当归25g川芎10g白芍20g生地黄15g知母15g黄柏15g地榆炭30g三七粉5g(冲) 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阴道流血减少,然自觉微恶寒,身热。脉浮数。前方加双花25g连翘15g,水煎,继服。 三诊;服6剂药后,发热已解,阴道流血停止。但右下腹仍痛。前方去双花、连翘、三七,加川楝子15g、炙没药10g。 四诊;连服药12剂,腹痛消失,病愈出院。 例三养阴清热案。 李某,女,22岁。 初诊;1980年12月26日。 主诉及病史;月经两个月未停,量时多时少,色红有块,伴五心烦热。 诊查;两颧潮红,舌红无苔,脉细数。 辨证;阴虚血热。 治法;养阴清热。 处方;龟版25g生地黄15g女贞子15g炒杜仲15g黄柏15g黄芩15g白芍15g川续断15g当归15g棕炭25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月经量减,五心烦热已解。守方继服药。 三诊;药后月经止,诸症基本消失。守方去棕炭,继服药6剂,以巩固疗效。观察两个月,经期准,行经五天,自然经止。 例四健脾益气案。 陈某,女,28岁。 初诊;1974年4月9日。 主诉及病史;两个月前不慎摔倒,月经一直未止,时多时少,时断时续,色红无块,伴头晕、心悸、胸闷、气短。 诊查;面色萎黄,语音低微。舌淡红,苔白,脉沉无力。 辨证;心脾两虚。 治法;健脾益气。 处方;人参15g黄芪25g白术20g元肉15g当归25g木香10g云茯苓15g远志15g炒枣仁25g炙甘草10g三七粉5g(冲) 水煎服。 连服药5剂,阴道流血已止,去三七粉,继服药6剂,心悸气短减轻,又服药18剂,自觉症状消失。 【按语】贲师在《崩漏论治》一文中指出,其治疗原则是;固本、澄源、塞流。临床分为肝郁化热、胞宫积热、阴虚血热、心脾两虚四个类型加以论治。临床观察240例,总有效率达98.6%。 例一为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故阴道流血不止,热扰神明。则心烦少寐,肝郁气结。则胸胁胀痛;气滞血瘀,则少腹疼痛而月经有块。方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泄热,加青皮、香附以行气止痛,加棕炭、地榆炭以止血,合之使肝疏热泄、瘀行血止,故服药九剂而收良效。 例二为胞宫积热,损伤冲任,胞脉瘀阻,化热妄行。方用知柏四物汤以清热凉血,加地榆炭、三七粉以止血。服药九剂血止而愈。治疗中因复感外邪,故加双花、连翘以清热解表,待表证清解后,又加川楝子、炙没药行气化瘀以止痛。 例三为阴虚血热,冲任虚损,用固经汤加减。方中龟版、女贞子以滋阴,杜仲、川续断以补肾固冲,生地黄以凉血,白芍以敛阴,当归调补冲任之虚损,黄芩清血中之热,黄柏引虚火下行,棕炭以止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之共奏养阴清热止血之功,标本兼治,肾阴得复,虚火归源,血不妄行,崩漏自止。 例四为心脾两虚,脾失统摄之权,故经血淋漓不断,心悸气短。今贲师用归脾汤加减,使心主血、脾统血之力恢复,则崩漏自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