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

 河洛娃 2022-06-16 发布于河南
夏朝'禹都阳城'和'启居皇台之丘'与河南登封告城遗址、新密新砦遗址相对应之说,存在分歧。然而,洛阳二里头遗址,其为桀都斟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都城遗址,已被公认确定。#洛阳#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出我国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和青铜礼器,这些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现收藏于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博物馆等地。

下文主要介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青铜礼器及发现经过。望此微条对你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了解赫赫夏都,有所帮助。#博物馆奇遇记#

[给力]乳丁纹铜爵:1975年,偃师县翟镇公社四角楼大队社员,在大队部南约20米挖土时发现一墓葬,从中挖出铜爵、玉器及圆陶片、绿松石等。其中,就包括乳丁纹铜爵和七孔玉刀这二件国宝级文物。看似貌不惊人的乳丁纹铜爵,通高22.5厘米,口部前有长'流',后有尖'尾',流口有一对伞形短柱,腹部束腰,平底,下有细而高的三足。器身一侧为銴的把手,另一侧饰有五颗乳丁纹,故称此器为乳丁纹爵。它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是一件罕见的夏晚期珍品青铜礼器,堪称'中华第一铜爵'。此铜爵最早收藏于偃师县文化馆,后移交洛阳博物馆,现收藏于二里头夏都博物馆。

[666]网格纹铜鼎:1987年,偃师翟镇乡圪垱头村偃师第二橡胶厂工人在厂内修水泥池挖土时发现三件铜器和一些残石玉器、陶器等。由于发现时仅当事的两三人知道,他们便私藏起来,卖给文物贩子。后经偃师县公安局多方追查,追回铜鼎和铜斝各一件,而另一件铜觚不知去向。被追回的这批器物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区一座墓葬中,铜鼎、铜斝均已残破,郑光教授将铜器带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技术室修复,方见原貌。网格纹铜鼎,通高约20厘米,器壁较薄,二环状耳,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带状网格纹。该铜鼎属首次出土的夏晚期铜鼎,是我国有明确出土地的最早铜鼎,堪称'中华第一铜鼎。'后有学者推测,鼎腹的网格纹可能是最早的原始文字,也就是说,当属我国青铜器最早的铭文。

[V5]兽面纹铜牌饰:1984年考古发掘于二里头村南一座长方形竖穴土扩墓中。此墓葬随葬品丰富,共出土铜爵、铜铃、兽面铜牌饰各1件,以及玉石器、陶器、绿松石等器物,其中,铜牌饰放置于墓主人胸前。整件器物由长方形绿松石片整齐地镶嵌成'简化龙'的图案,背面四个穿孔纽上下两两对称,可系绳。形象生动的这件兽面纹铜牌饰是二里头遗址出土三件铜牌饰中最大的一件,长16.5、宽8~11厘米。兽面纹铜牌饰从1981年至1987考古仅发掘三件,是二里头遗址最具特色的礼仪性用器,为夏贵族专属。三件稀世瑰宝——夏兽面纹铜牌饰,原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调拨此件收藏于洛阳博物馆,现收藏于二里头夏都博物馆。

[中国赞]铜爵:1984年考古发掘于二里头村南,与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所藏兽面纹铜牌饰同出一墓葬内,属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流尾皆长的青铜酒礼器。

[蜡烛]铜铃:1984年考古发掘于二里头村南,与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所藏兽面纹铜牌饰同出一墓葬中。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铃都来源于夏贵族墓葬中,发掘出土时,外面有包囊的纺织品或麻制品残片。

[红包]铜斝: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收藏的二件盛酒或温酒的铜斝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区,中空的三足有利于热量迅速传导,其中一件在发掘出土时,底部有黑色烟炱,当属墓主人生前食用器。它与通体修长的二里头铜爵,造型朴实的铜盉、铜觚等一起构成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微风]铜戈:1975年考古发掘于二里头宫殿遗址北侧二处被盗掘过的土墓葬内,另有1件铜戚和镶嵌绿松石铜戈,它们构成了中国最早的大型青铜武器。还有两件现收藏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镶嵌圆铜器,是中国最早的'铜镶玉石'青铜镜工艺品。

盼望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时,收藏于北京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的绿松石龙形器、兽面纹铜牌饰、镶嵌绿松石圆铜器、素面青铜盉、鱼蛇纹陶盆等一批夏晚期珍贵文物,能永远留在它的发源地;华夏第一都;最早的中国——洛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