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 · 赵黻《长江万里图》

 泊木沐 2022-06-16 发布于辽宁

赵黻 ,“芾”亦作“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人,生卒年不详。工画人物、山水、窠石,南宋绍兴(1131至1162年)中居镇江之北固,尝画金、焦两山,江掀波浪,烟峦飘渺,笔墨遒劲,纵横挥洒,气韵生动。明张丑谓其:“署名多不著姓,后人往往误称米芾。”

展开此图卷,可看到万里江山中的烟云风雨、山石峻岭、山间小道、樵夫行旅、乘风破浪的小舟、穿云破雾的飞鸟、山谷中的屋宇、村落、归庄的农民、深山古寺等等,可谓东起吴越、西至巴蜀、万里江山、气势宏大、一气呵成。着重描写江山壮丽景色,气势雄伟,笔法学李唐而略纵逸,但仍未脱南宋院体画之痕迹。卷末款署“赵黻作”三字,钤“黻”朱文印,画面有明代钱惟善、张宁、陆树声等诗跋 。

江山万里为绘画中常见的题材,早在唐代便已出现。据载,李思训曾穷三月时间绘嘉陵江三百里的景象于壁上,后来唐玄宗命吴道子在大同殿绘同一题材,一日即成,两者相较,各有千秋。北宋年青的画家王希孟则以青绿山水的形式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赵芾的《长江万里图》卷是这类题材作品中风格独具,别开生面的一幅佳构。

从图中的绘画技法不难看出,赵芾是师从宋代画家李唐,又广采博学,别具一格。山石用笔挺劲,先用淡墨勾皴,再以浓墨、重墨细绘局部轮廓,墨色的浓淡轻重相得益彰。对水的描绘占画面的比例颇大,同时也是此图的成功所在。波浪主要用淡墨勾出,复用淡墨染深,以现出惊涛穿空之势,可谓“前无古人”,堪称南宋绘画的杰作。

明代文嘉《钤山堂书画记》、汪砢玉《珊瑚网画跋》卷二三,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考》卷二、《石渠宝笈·初编》卷三二等书著录。

赵黻,南宋时京口(今江苏镇江)人,住长江边的北固山,与大江自小建有深厚的感情,对两岸的山颜水貌、阴晴雨蔼的瞬息变化真正了如指掌,元代夏文彦在《图文宝鉴》中称其:"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势、波浪,金、焦二山,有气韵,有笔力"。《江山万里图》以长卷形式描绘长江景色。画面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烟雾弥漫,烟波浩荡,曾峦叠嶂,惊涛拍岸,风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险象环生,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

钱惟善题跋

钱惟善(?至1379年),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元至元元年(1335年),参加江浙省试,考题为《罗刹江赋》。当时应考者达3000多人,都不知罗刹江出处,只有惟善引用枚乘的《七发》证明钱塘之曲江,即为罗刹江,大为主考官称赏,因而名声远扬,自号曲江居士。至正元年(1341年),以乡荐官至儒学副提举。张士诚占领江浙后,退隐吴江筒川,后又迁居华亭。明洪武初年卒,与杨维桢、陆居仁合葬于干山,人称三高士墓。惟善长于《毛诗》,兼工诗文。有《江月松风集》12卷传世。又兼长书法,作品有《幽人诗帖》、《田家诗帖》等。事迹收录于《续弘简录》 。

张宁题跋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陆树声题跋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晚明官员。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

高清图片 · 欣赏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