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那些我从小到大吃(nán)过(wàng)的美味

 淑心阅读 2022-06-16 发布于江苏

《Shut Up》总第169期 2018年1月31日 第9期


能把食物做得精致的,必定也会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能发现食物之美,感受食物精微的,想必也是懂得尊重自然生命,且把人生看得透彻。美食评论家,评的永远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对生命的一种看法。

“便当”在日韩国家这样称呼,台湾受其影响也这样叫,大陆的叫法是“盒饭”,东北的叫法是“饭盒”。

饭盒

记得我上小学三四年级那会儿,早上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相互问:“嘿,你带饭盒了吗?”“带了,带了,今天我妈给我带的饺子!”我们几个带饭盒的孩子,等到第二节下课,齐刷刷地把饭盒送到学校食堂工友那让他帮忙热一下,中午就能吃上热腾腾的盒饭了。一想到中午能饱餐一顿妈妈做的饭菜,一上午四节课过得飞快。小时候,甭管是啥,只要是有爱吃的,就撒欢儿的开心。

那时的饭盒,是铝制的,冬天班级里搭土炉灶取暖,大家就把饭盒放在炉子上烤,如果不经常挪动位置,会烤糊的,饭盒就被熏黑了,严重的连里面的饭菜也被烤干不好吃了。这种铝制的饭盒里面没有隔层,所以装饭的时候,要么是左右分,一半装饭一半装菜,要么是上下分,底层铺满米粉,上面铺上菜,然后盖上盒盖儿,再用手绢包得紧实一点,以免盖不严饭菜都洒了出来。

小学上课听了啥不知道,只知道午休的时光最难忘,因为那饭盒叫一个香。

蛋炒饭

初中记忆最深的就是蛋炒饭,一直吃到现在,前天晚上跟我妈视频还聊到,想吃蛋炒饭了,熬到过年放假回家就吃到了。

吃蛋炒饭其实是不分季节和时间的,但我印象中吃蛋炒饭都是在冬天的晚上,所以我觉得冬天的夜晚七八点钟吃最香,我和我弟趴在炕上看电视,我弟说饿了想吃蛋炒饭,我妈问我和我妹,你俩吃不,我第一个赞同“吃”!然后我妈炒了一盘子蛋炒饭,端到炕上,我妹减肥不吃,我和我弟就一人一碗。冬天坐在热炕头上吃香喷喷的蛋炒饭,再配上一头毛葱,真的老香了,边看电视边吃,大晚上的,一盘子蛋炒饭一会儿工夫进肚了,超级满足。

舒国治的《穷中谈吃》一书里面有详细的介绍蛋炒饭的做法,阅读至此,想想自己实在惭愧,我只顾着吃,全然不知道老妈是如何做出来的,只记得葱花白绿相间,嫩嫩的香,鸡蛋碎片大小相间和冷米饭融合的刚刚好,蛋是热的,饭是冷的,融合之后,饭并不黏腻,粒粒金黄,更显清醒,好嘛,吃出了独立精神。

炒鸡心

炒鸡心,读高四时食堂里我最爱吃的一道菜,忘了是星期几有,反正每次食堂只要有这道菜,必让阿姨帮我打一份。把一整个鸡心竖着切分几条,配上圆葱或者青椒爆炒,再撒上孜然调味,荤素搭配,互取所长,凝成一道下饭的美食。

复读的路漆黑又漫长,有这样一道爱吃的菜牵挂着,也算是温暖的光,毕竟,吃饱了才有力量奔赴梦想。

七八年没回去了,不知道喜爱的那一口,是否还有。

碗碗香

大学门口有小吃街简直不能更幸福了。我们学校出了侧门有一个“小市场”,各种小吃店,商品店,好吃又好玩。我最爱的有三家,一家小火锅、一家麻辣香锅,还有一家碗碗香,就是各种炒饭,最常点的就是香菇墨鱼丸鸡蛋炒饭。在食堂吃腻了,就去小市场改善伙食,便宜又好吃。虽然毕业了,但年年回学校吃饭,也是拽上同学陪我把最爱的这几家吃个遍。

经营碗碗香的是一对夫妻俩,几平米的小地方,两个人忙活着,恩恩爱爱,男人掌勺,女人招呼学生点餐,两个人相互配合,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学校有口皆碑。店面小,屋里摆三四张桌子就满了,大夏天的,大家宁愿打着伞排队,也要带回宿舍一碗碗碗香吃。我的四年,有这一份难忘的记忆在。

美食代表着一种温度,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爱意。碗碗香夫妻俩人相敬如宾,待人也是非常和气,对学生都很照顾,我想,正是因为他们是温暖的人,所以做出来的炒饭也超级温暖。去年回学校,老板娘生了一个男宝宝,也兑了一个新的店面,现在店里更宽敞了,日子蒸蒸日上,生意越来越红火,小店面溢满了幸福。

烤鱼

在报社工作期间,烤鱼是最爱,应该是我工作这几年最奢侈的时候,挣得不多,吃得不错,中午和同事点餐,川菜馆,最爱巴蜀烤鱼、干锅土豆片,配上米饭好吃,配上馒头花卷也好吃。

现在周末有空,约上报社同事找一家像样的川菜馆,必点的还是烤鱼。穷日子,过得乐呵,可能也是生活哲学吧。

美食,美不美,除了味道,还有同吃的人也很重要。美,悦目赏心,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美上加美。人对了,即便是白菜土豆,吃着也是独特的滋味。

有的时候,简单,最珍贵。

尊重生命

我不会做菜也不太懂吃,但懂得尊重生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无论是家里父母还是在单位食堂,都会被告诉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粮食,这样做不仅仅是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当我还能坐在电脑前回味这些,每天还能吃饱饭,就值得感恩一切。

还有很多零星的记忆,有关于吃,最平常的饭菜,都是难以忘怀的味道,是爱的味道。

我记得小时候冬天听到卖糖葫芦的叫卖声,老爸就追出去给我们买回几串吃,酸酸甜甜,串起来的是我们儿时最甜的滋味。现在每年冬天看到推车子卖糖葫芦的,我首先想起的就是我老爸,想起小时候他给我们买糖葫芦的情景。一种味道,一种承载,永不会磨灭。

这周在读台湾作家舒国治的《穷中谈吃》,每一餐都写的细致,读出来的是生活的朴实。生活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烹饪出的味道,从他的书里走出来,便可领悟生活的味道。读这本书时,再放一首江蕙的《家后》,再对味不过了。

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温暖的家庭画面:夫妻在厨房忙活着,丈夫张罗着碗筷,孩子围着桌子嬉嬉闹闹。

最难忘的、感动的原来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你回来,温暖常在。


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