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赏 作品标题:读书图 作品规格:33cmx33cm 作品讲述:这是作者近期创作的一幅小品,在笔墨上,主要用勾勒的方法画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放学以后在家里自觉读书的场景。两个小孩一蹲一俯,一红一蓝。红衣小孩双脚上翘,蓝衣小孩双腿盘坐,二人成斜十字交叉,充满动感,把两个快乐读书的小孩跃然纸上,墙上挂一个红红的中国结,左边有一古式烛台,整个画面构图简洁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气势,富有喜庆和浓浓的装饰效果。该作品在朋友圈一发,立刻有朋友果断收藏并准备临摹,挂到孙辈的屋里,鼓励学习。该画古今结合贴切,题款右边末用书法体,而是采用小品体摘录几句宋代汪洙的《神童诗》,家长可据此查找原文。用古人之言,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多读书,喜欢读书,“自小多学才,平生志气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此画虽小,正能量大矣。 作品标题:风雨归舟图 作品规格:38cm×38cm 作品讲述: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方寸小画,人物纤毫毕现,楼阁门窗可作建造粉样,让后人景行仰止,赞叹不已。这幅画是作者的精心,细心,用心之作。作画时心无杂念,心手相应。怀着对古人的虔敬,从中体会学习前人的工匠精神,为锤炼笔墨打下基础。这幅画运用斧劈,卷云,拖泥带水等技法来画山石等物象。左边的姿态婀娜多姿的主树,用浓墨干笔画出,再用浓墨和淡墨分次画出主树及树叶的层次,把主树在风雨中飘曳的形态,进行精细描绘。 同时,树枝上的藤条随风向右飘曳,以表现出风势的猛烈。该幅作品大面积的留白,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计白当墨。在笔墨处理上,通过对大面积的空白部分用淡墨进行多次渲染但又不着笔痕,从而将阴晦的风雨天气描绘得淋漓尽致。该幅作品的画眼为顶风雨而飘摇行驶的一叶扁舟,主人安坐在舱内,不时伸头看看外面暴风骤雨的景象,艄公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奋力撑篙前行,呈现出与风雨抗争的生动画面,给观赏者诸多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我们所处的社会,处处充满了风雨和坎坷,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奋力拼搏,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该作品有较强的正能量,对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坎坷,无疑有激励和增强信心的启示。 作品标题:山家瑞雪图 作品讲述:作者由于在年轻时曾在东北为生活奔波待过两年,对东北冬日的村舍有一种深深的情感。该幅作品在笔墨方面突破了前人沿用的染天,染水,借地为雪的传统技法,灵活运用了赵春秋老师所传授的冰雪技法,使得凹凸不平的土坡落雪之后,呈现出松软而有厚度的立体形态。综合运用雪地皴技法,画落雪的房屋,大雪覆盖的雪杖(即柴火垛),河里的雪包及河岸。远处的树林泼墨而成,更加衬托出房屋和雪地的洁白。院内点缀一黑犬,虽未画人物,同样让观赏者能感受到了浓浓的雪乡生活气息。房舍及大门木栅处,点缀了红红的春联,院内挑起了一盏红红的灯笼,给深居积雪满山的村落增添了喜庆色彩。 作品标题:湖山清峙 作品规格:38x38 作品讲述:这是一幅拟古人笔意的作品。该作品,由近景几株松树和夹叶,点叶等杂树组成,树种虽多,但不觉杂乱。杂树高低错落有致,用笔毛涩而不干枯。中景掩映于树石之中的茅屋分散座落其间。房屋内的主人似乎在等待远方乘舟涉河而来的好友,河流不着一笔,小舟款款飘来,动静有致。远山有两处如练的飞泉,让观赏者似乎能目观其容,耳听其声,使画面产生了动感。最远处作者用淡花青抹岀几座隐约可见的青山,使得该作品在方寸之间,呈现出广阔无垠的自然美景。好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作品标题:山静松声远迎客 作品规格:69cm×69cm 作品讲述:该作品创作于2021年11月,为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高级班结业作品。该画依据中国画传统的骨法用笔,抑扬顿挫,渴笔淡墨等基本要求,综合运用历代绘画大师的斧劈,马牙,刮铁等皴法,较好的体现了黄山的质感。构图上采取S律动法则,使其充满了动感。近景松树苍虬多姿,长松枝向右略倾,有欢迎远来游客之态。后有几株淡墨松隐约可见增强了松林的深度和广度。中景巨山一座,但并不孤单,右下左上尚有在云中略露的山峰,形成呼应之势。通幅观赏,该作品山石稳重,轻渺漂浮的云块将分散的山体有机融为一体,远景山似露似隐,仅浮现一角,把黄山奇松怪石云海的奇绝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引起观赏者无限遐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