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颜体行草书风的影响

 咪斯头儿 2022-06-16 发布于四川

颜真卿的出现,不但打破了书坛近四百年的几乎一直为“二王”笼罩的局面,开创了一种宏博深厚的风格,同时,也给书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观念,影响了以后直到近现代的书法发展。从他以后的书法发展史上看,几乎所学的书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成就大者有唐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元杨维桢,明王铎,黄道周,清刘墉,何绍基,翁同和等。

图片

后世书家对颜行草书的继承,不是简单地仅在结字方面“环抱”一下了事,细究一番,颜书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分为两大类:形(结字造型、点画形态)和质(骨法用笔即屋漏痕笔法)。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大家在学习颜真卿的时候,并非全盘吸收,而是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书法的理解,有选择地取舍。我说的归类,只是他们在侧重的一方面吸收的更多。

林藻,中唐人。传世作品仅有《深尉贴》。从作品分析,用笔结体多出于颜行草书,但他属于学习颜形的一路。结体书势呈环抱状,点画用笔丰满,引带势缓意急,与颜《争座位》毕肖。

图片

柳公权,中、晚唐人,说他出于颜,我认为完全指其行草书,而非楷书,从柳公权传世楷书(《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是其代表)作品中,实在找不出与颜书有任何相近的地方。然其行草书却不一样(图二十七《蒙诏帖》局部),我认为他的楷书和行草书有很大的距离,这个现象很有意义。他也只学颜形。

杨凝式,五代人,《宣和书谱》:“凝式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他和柳公权一样,楷书与行草书有很大距离。看他的楷书《韭花贴》与行草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完全两种感觉,楷书纯粹“二王”,而行草书却是颜真卿,他的行草书兼得颜形和线质。

苏、黄、米前面已分析,苏、黄二人作品既有颜形又得颜质。而米芾多数人认为是出自“二王”,他自己也称学习王献之,研究“二王”以侧为主的笔法,米芾又有多少“二王”的“东西”呢?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正是米芾的妙手所为。米芾行草书多以中锋为法,落笔和行笔(振迅而跳动)较快,显得离颜行草笔法稍远,实则吸收了颜真卿“屋漏痕”中“快法”的部分,其骨法用笔的本质是相同。

蔡襄,宋四家之一,若是从学颜这个角度说,“大概在颜真卿以后还没有人学得这么好”,他是学颜最像的一位,但在书法发展史上,他却勉强列为宋四家(一说苏、黄、米、蔡指蔡京,因其人品不好,才换成蔡襄)主要是因为蔡襄没有个性风格,尽管他的年龄最长。

图片

杨维祯,元未人。本来元至明未间是学颜的低谷,因赵孟追摹两晋,倡扬“王风”,故此时段的书家受颜真卿的辐射相对较小,不会有代表性人物。但在收集资料时,看到了杨维祯的作品,惊叹之余,不能不说他是学颜书独树一帜者,从那倔强的笔触和不俗的气格中看,其不仅得到了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而且还与颜体行草书的神韵相贯通。

倪元璐,明末人,与黄道周、王铎为同年进士,并且均在翰林院供职。从他书法的丰富变化中,即可窥其“学颜,用笔毛涩,取'屋漏痕’意,书风渐趋深沉。”故属于得颜质者。

王铎,明末人,自其书艺煊赫至今,人多谓王铎书得于“二王”,绝少有人说出自颜真卿,其实,王铎对颜鲁公的吸收绝非一点:一、其用笔直起直落,中锋为主,结体巧中寓拙,向背皆用;二、其笔力之胜也与鲁公相颉颃;三、王铎的墨法也来自鲁公《祭侄文稿》,这些均可说明其师法颜真卿之多处。该作与《祭侄文稿》有神合之处。

刘墉,清人,他的字乍看上去似乎拙笨肥软,但细细品味,其正得力于颜书神髓,平淡舒缓中露出雍容之相,肉中藏筋,堆墨成书,完全颜真卿遗风。何绍基,清人,不愧为颜体集大成者,杨翰《息柯杂著》说“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用笔绝以“屋漏痕”中慢法为之,“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结体宽宏,抱朴藏拙,得“颜三稿”神韵。杨守敬云:“子贞以颜平原为宗,其行书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翁同龢,清人,用笔亦取“屋漏痕”笔法,故点画浑厚,气度宽博,以老辣苍劲和端严凝重为主要风格特征,不愧为颜氏嫡系。

图片

以上列举诸家,均是直接从颜真卿处较多猎取后,而形成个人书风的杰出书法家。此外还有很多书家,或早岁学颜打基础,或中年涉颜增内涵,因离鲁公较远不再一一评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