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复习资料胃痛版

 东方竹马 2015-05-16


填空:1、草书分为 大草 小草 章草

2、“三绝”是 李白诗歌 裴旻的剑舞张旭草书

3、今草是 章草 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4、傅山的“四宁四毋” 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 宁支离毋轻滑 宁真率毋安排

5、“颠张醉素”是 张旭 怀素

6、《急就章》又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 史游为儿童识字 编的识字课本。

7、黄庭坚回忆说:“我学书三十余年来,师从周越 。后又师从苏舜钦 学书,始得古人笔法之妙。晚年的墨迹《李白忆旧游诗卷》 《诸上座帖》

8、列举五个明末清初的大家 张瑞图 黄道周 倪元璐 王铎 傅山

9、张芝字 伯英 ,代表作《冠军帖》

10、列举《十七帖》中的四个帖 游目帖远宦帖初月帖寒切帖行穰帖

名词解释:1、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2、一笔书:指汉字草书。草书体势似一笔写成,故称。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昔 张芝 学 崔瑗 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简答:

1、王铎草书的主要来源?王铎对草书的贡献?

来源:①他的书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人野道”。②楷书师法钟繇,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手卷苍劲跳跃,布势连绵,变化神出。

贡献:①巧妙地利用“涨墨”之法增加书作的艺术效果,使墨色的变化强烈,显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笔墨趣味,从而促进了以后对焦润枯湿墨色技巧的探索与应用②以“二王”为家,常运用“二王”的笔墨章法,加以变异,形成雄强恣肆的个人风格,其艺术功效最突出的是“一笔书”③巨帧长轴的书法作品兴起于明末,巨帧长轴表现的特性与草书的表现力相契合,把小字变成大字,为书法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董其昌草书的特点?

①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②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论述题

论述:如何理解“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结合你对草书的学习,谈谈对其的认识?

①草书不兼具楷法,似乎近于单调拘谨;楷书不参入草意,殊不免失去“尺牍书”流动的风味。楷书的形体由点画构成,它的精神由使转表出;草书的精神寄托在点画之中,它的形质由转折呼应来体现。草书的使转写不好,便不成样子;楷书欠缺点画功夫,还可以粗糙地书写成文。

②书法传递给人的信息,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比如,“横平竖直、铁画银钩”,是关于物质的描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则是出自精神的形容。在这句话里,“形质”显然是指书法的物质形式,从字面上直译,“形”就是“形态”,“质”就是“质地”,这都是指具体实在的笔画、线条和造型而言;“情性”,可以理解为“情感”与“性灵”,当然这是精神方面的相关表述。这“形质”和“情性”,一实一虚,有形有意,这就构成了书法的完整内容。但是,毫无疑问,物质总是第一性的,精神的作用,必须依据物质的存在才能发生效应。也就是说,“虚”要依附于“实”才起作用,“意”只有通过“形”才能传达和接受。

③对于书写的人来说,要想用楷书或草书表达各自的神韵(情性),就必须在基本的形式特征上把握它们的“对立”和不同。在“形质”上,楷书重点画,草书重线条,这两种书体因其运笔方法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结果,这既是它们存在形式的外化特征,也是各自传达情性的内在途径。在程度上说,使转对于草书是关键;而“点画”对于楷书,可以选择的范围就相对宽容得多。

④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书法都应学习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灵活运用,方能进入书法欣赏之堂奥。

⑤书法中有平动和圆转之分,用笔和结构以及大小章法都是如此的,自然而然随笔势而生变化,以用笔规范结构,以结构约束用笔,方为上品。(适当减少数字)

简答:1、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大草、小草之分。

2、草书的由来.如何产生的?

产生: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

3、行气: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联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又能和谐

4、使转与点画:使,就是运笔有上下左右之别;转,即行笔的转折呼应;使转是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使线条多为圆弧形。点画: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传统所说的点画,就是指书法艺术的造型材料线条。这种线条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表现形态之一。

5、涨墨法:涨墨应属于润墨,但又和润墨有所区别,涨墨含水量比润墨要多。用涨墨的笔法书写后,墨迹并非墨色与水色分离,而是墨色呈现出有晕化感觉的一种笔法。

7、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6、谈谈实临与意临?

实临:是通过用笔,点化和结构,在现古人的风貌,比较尊重原碑帖的面貌。意临:是带有主观改造意识的临摹,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对古人作品的一种再发挥和再创造,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创作方法。 ②正确对待实临和意临、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实临与形似对等,意临与神似一致,但也不完全等同。实临与意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碑帖有别,帖为墨迹,宜采用实临,取法碑,笔者则认为主要在结体方面,本身就存在再加工的痕迹,可采用意临;二是同书家主体自身水平大有关联。③如果是刚刚起步入门的初学者,徒守其貌纯属正常,误差太大,反而不正常;如果是已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家,临摹中不可避免地会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痕迹,这才是真正的意临

7、谈谈大草的线条美?

①“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美,尤其是草书中大草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

②大草线条的力感给人们以美感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显得劲健而有活力,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③大草线条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写大草时情绪的变化使得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线条美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

④大草线条的节奏感,大草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有音乐的旋律,这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8、古诗四帖的艺术特征?(“五色笺”)

①在用笔上,此帖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有节奏的忽重忽轻,线条随意流走,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独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合谐组合,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雄伟壮阔的画卷。

②在结体上,体势是书法结体和用笔的综合形象,也是书法艺术区别于写字的本质特征。草书《古诗四帖》的体势变化非常丰富。大部分字的取势都是以敧斜为主,但字的重心居中,正襟危坐。体势变化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作者在狂草结体运笔方面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的魅力。

③在章法上。草书《古诗四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疏密的安排变化自然,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错落恰到好处,通篇行气贯通、格调一致,参差错落,跌宕起伏,字字如龙似马,云烟缭绕,倏忽千字,上呼下应,左驰右骛,犹如一幅变幻莫测、多姿多彩,自然天趣的画卷。充分体现了张旭草书纵横捭阖,豪放沉着,势如破竹,奇峰自出的面貌。名解:1、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2、一笔书:指汉字草书。草书体势似一笔写成,故称。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昔张芝 学 崔瑗 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3、涨墨法:涨墨应属于润墨,但又和润墨有所区别,涨墨含水量比润墨要多。用涨墨的笔法书写后,墨迹并非墨色与水色分离,而是墨色呈现出有晕化感觉的一种笔法。

8、谈谈大草的线条美?【1】“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美,尤其是草书中大草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2】大草线条的力感给人们以美感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显得劲健而有活力,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3】大草线条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写大草时情绪的变化使得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线条美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4】大草线条的节奏感,大草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有音乐的旋律,这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注:

此资料为“树草的种子”费力整理的。欢迎大家前来学习指导,不敢保证全部考到,但是自信一定会考到!!!最后祝大家考试大吉!暑假愉快!

8、古诗四帖的艺术特征?(“五色笺”)【1】在用笔上,此帖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有节奏的忽重忽轻,线条随意流走,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独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合谐组合,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雄伟壮阔的画卷。【2】在结体上,体势是书法结体和用笔的综合形象,也是书法艺术区别于写字的本质特征。草书《古诗四帖》的体势变化非常丰富。大部分字的取势都是以敧斜为主,但字的重心居中,正襟危坐。体势变化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作者在狂草结体运笔方面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的魅力。【3】在章法上。草书《古诗四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疏密的安排变化自然,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错落恰到好处,通篇行气贯通、格调一致,参差错落,跌宕起伏,字字如龙似马,云烟缭绕,倏忽千字,上呼下应,左驰右骛,犹如一幅变幻莫测、多姿多彩,自然天趣的画卷。充分体现了张旭草书纵横捭阖,豪放沉着,势如破竹,奇峰自出的面貌。

1、王铎草书的主要来源?王铎对草书的贡献?来源:1他的书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人野道”。2楷书师法钟繇,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手卷苍劲跳跃,布势连绵,变化神出。

贡献:【1巧妙地利用“涨墨”之法增加书作的艺术效果,使墨色的变化强烈,显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笔墨趣味,从而促进了以后对焦润枯湿墨色技巧的探索与应用2以“二王”为家,常运用“二王”的笔墨章法,加以变异,形成雄强恣肆的个人风格,其艺术功效最突出的是“一笔书”3巨帧长轴的书法作品兴起于明末,巨帧长轴表现的特性与草书的表现力相契合,把小字变成大字,为书法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董其昌草书的特点?【1】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2】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1、《古诗四帖》:相传张旭所书南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的《刀式步虚词十首》中的二首,后两首为的《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狂草,色彩相间的纸地十分醒目,其古厚的底蕴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相传,这是东晋至南朝时期书法用纸的品种,古称“五色笺”,唐时还有少量使用,以后就不多见了。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内府等收藏,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明董其昌定为张旭。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此幅草书,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一泻千里。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2、《自叙帖》:怀素书。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苏舜钦补。帖前有明李阳冰篆书引首“藏真自序”。文中记叙其学书的经历,以大量的篇幅述及当时名公的赞语。从笔法来看,线条圆劲流畅。粗细对比不大。即有提按,也服从于使转。故整篇精神外发,灿然一片神机。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作者神闲气定,笔走龙蛇,有行无列,潇洒自如,尽显狂草书法简省、通透、快捷、灵动的气质。

笔法上,改以师承篆籀,多圆势,尤擅长曲转缠绕笔法,纵横捭阖,变换多方,松紧俱宜,迴环矫健。用笔翻转跳动,随势参差,确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结构,与二王、智永相比较,承传之处甚多,文中相同的字不少,结字均大同小异,由于行笔过速,少数字并没有完全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简省,“草乖点画”之处未能避免;再看章法,整幅作品,章法体势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且大小字参差错落,形成章法变化不羁之感。

3、《诸上座》:黄庭坚所书。藏故宫博物院。内容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文益禅师语录》。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四、“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段书论出自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此书论文段大意为:“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以称的上古今独绝。但是二王还不及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美。”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起,妍美格调也是随世俗变化在更易。虽然书契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风尚的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君子的风度。”

此段书论从书家书法的角度论述,否决了书法要可以追求“古质”,认为书法由实用功用逐步转化为艺术功用,不断随着时代和风尚的发展而发展,是必然的。书法与世间万物皆然,由朴质流于妍美,不必拘泥于古,也不宜泥于古,只要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可以。同时,主张“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能写出文雅高明的书法。

注:

此资料为“树草的种子” http://weibo.com/2768808083费力整理的。欢迎大家前来学习指导,不敢保证全部考到,但是自信一定会考到!!!最后祝大家考试大吉!暑假愉快!

二.草书名家:1 .张芝,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擅长章草,创立今草,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如《淳化阁帖》中收录的《冠军帖》,为大草。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5. 智永中国南朝陈、隋书法家。本姓王,名法极,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书法艺术上严守家法。他习字很刻苦。

8 .怀素,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小草千文》、《千字文》、等。曾种芭蕉万株,在芭蕉叶上练字,其屋名为“绿天庵”。

9.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千字文残石》《判若波罗蜜心经》等。

10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树梢挂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12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王铎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虽遥寄“二王”,但他的倔强之态也已经破坏了“二王”“不激不理”平和之势。近世对日本书风有极大影响。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王维五言诗卷》

19.皇象,三国吴书法家,字休明。师于杜度。篆、隶、章草,时人谓之“书圣”。代表作《急就章》,又名《急就篇》。

二.草书名家:1 .张芝,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擅长章草,创立今草,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如《淳化阁帖》中收录的《冠军帖》,为大草。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5. 智永中国南朝陈、隋书法家。本姓王,名法极,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书法艺术上严守家法。他习字很刻苦。

8 .怀素,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小草千文》、《千字文》、等。曾种芭蕉万株,在芭蕉叶上练字,其屋名为“绿天庵”。

9.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千字文残石》《判若波罗蜜心经》等。

10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树梢挂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12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王铎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虽遥寄“二王”,但他的倔强之态也已经破坏了“二王”“不激不理”平和之势。近世对日本书风有极大影响。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王维五言诗卷》

19.皇象,三国吴书法家,字休明。师于杜度。篆、隶、章草,时人谓之“书圣”。代表作《急就章》,又名《急就篇》。

注:

此资料为“树草的种子” http://weibo.com/2768808083费力整理的。欢迎大家前来学习指导,不敢保证全部考到,但是自信一定会考到!!!最后祝大家考试大吉!暑假愉快!

一、填空:

1、草书:章草、大草、小草。

2、张芝,字伯英,代表作冠军帖、八月帖。

3、《十七帖》:《游目帖》、《远宦帖》、《初月帖》《寒切帖》《行囊帖》。

4、今草:是在草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黄庭坚,早期学周越,中年学颜真卿,又学李邕。

6、明末清初六大书家: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八大山人。

7、傅山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8、《急就章》又作《急就篇》,由三国皇象书写。

9、“癫张醉素”指的是张旭和怀素。

10、“三绝”: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

二、解释:

1、章草:章草是一种隶书的草写。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新书体。章草的书体特点是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有些横画往往与成隶书捺脚状向右上方重笔挑出,纯似隶书收笔。

2、一笔书:

传东汉张芝擅一笔书。从形式上看,几个字,一行字等之间一笔不断;偶有不连,但笔断意连。实质上,要讲求气势的贯通,使一字之笔画,上下字之勾连,行与行之间都做到气息连贯。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大草、小草之分。

草书的由来,如何产生的?产生: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自叙帖》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行气: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连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有能和谐。

使转与点画:使,就是运笔有上下左右之别;转,即行笔的转折呼应,使转是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使线条多为圆弧形。点画: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传统所说的点画,就是指书法艺术的造型材料线条。这种线条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表现形态之一。

涨墨法:涨墨应属于润墨,但又和润墨有所区别,涨墨含水量比润墨要多。用涨墨的笔法书写后,墨迹并非墨色与水分分离,而是墨色呈现出有晕化感觉的一种笔法。

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谈谈实临与意临?(1)实临:是通过用笔,点画和结构,在现古人的风貌,比较尊重原碑帖的面貌。意临:是带有主观改造意识的临摹,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对古人作品的一种再发挥和再改造,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创作方法。(2)正确对待实临和意临,取法碑,笔者则认为主要在结体方面,本身就存在再加工的痕迹,可采用意临,二是同书家主体自身水平大有关联。3、如果是刚刚起步入门的初学者,徒守其貌纯属正常,误差太大,反而不正常如果是已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家,临摹中不可避免的会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痕迹,这才是真正的意临。

四、简答:

1、王铎草书的来源:以传统为师,对于“二王”用功最深,得《淳化阁帖》之妙,和文雅秀美之姿。中年时期米芾勤,成为其草书创作的转折点。得其造势之妙,八面出锋之笔。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为后世所崇。

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2、董其昌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用笔精熟,线条刚柔相济,虚实互生,墨色变化淋漓尽致,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其许多作品行中带草,有的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睿峤葑匀缍缁宰恪6洳ㄌ贫虢帽视械裕栽现隆

五、谈对孙过庭《书谱》: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的理解

释文: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楷书如欠缺点画工夫,仍可记述文辞。

在这句话里,“形质”显然是指书法的物质形式,从字面上直译,“形”就是“形态”,“质”就是“质地”,这都是指具体实在的笔画、线条和造型而言;“情性”,可以理解为“情感”与“性灵”,这是精神方面的相关表述。这“形质”和“情性”,一实一虚,有形有意,这就构成了书法的完整内容。在“形质”上,楷书重点画,草书重线条。在程度上说,使转对于草书,是成败生死的关键;而“点画”对于楷书,可以选择的范围就相对宽容得多。

于是他接着又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意思是,从物质形式上比较,“使转”对于草书来说,比“点画”对于楷书更加要紧:楷书的笔画形态不够完美或位置不够准确,尚不致影响字义的表达;而草书如果把弯转穿插的线条放错了地方或笔意上稍有错讹,那就连字也写不成了。可见,草书的线条放在什么位置、草字应组成何种形状,实在是关键的关键,是它生存的生命本源。

一、草书知识:

1、草书的概念: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分为长草、小草、大草。章草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小草代表作如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大草的代表作如张旭的《古诗四帖》。

2、草书的发展历史:

汉代的正体字为隶书,由于战争频仍,为趋时赴速,“徒吏之事”繁多,所以,就产生了草隶作为隶书的辅助俗体。后一支演变为有规范的草法的章草。东汉时,章草成熟,代表书家有张芝,代表作《八月帖》等;魏晋时期,小草在“二王”的努力下,走向成熟,魏晉南北朝時期,章草仍然流行,擅書者甚多,代表人物有皇象、韋誕、曹操等;唐代,一脉为继续传承“二王”书风,如蔡襄的《陶生帖》,一脉为大草的发展和兴盛,代表人物时张旭和怀素,此时,章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宋代,黄庭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用抖擞的笔法和开张纵横的字势在大草的领域走出一片天地,代表作《诸上座帖》;元代,赵孟畛星捌艉螅缶佟案垂拧贝笃欤菔榇笫ⅲ幻髑澹菔樽呷氪蠓剑睬笳路ǖ某┛炝芾旌褪榧倚郧榈氖惴ⅲ砣宋镉型躅臁⑿煳肌⒍洳取

3、草书的由来:

汉代的正体字为隶书,由于战争频仍,为趋时赴速,“徒吏之事”繁多,所以,就产生了草隶作为隶书的辅助俗体。其中一支,发展为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为西州书家如张芝等传播,有了规范的草法并逐渐成为一门艺术章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后通过东晋“二王”,使本已流变的草书发展成为成熟的小草,如王羲之的《十七帖》。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小草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成为草书史上的奇葩。

二.草书名家

1 .张芝,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擅长章草,创立今草,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如《淳化阁帖》中收录的《冠军帖》,为大草。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2.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与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3.《十七帖》以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其中有《游目帖》、《远宦帖》、《初月帖》《寒切帖》《行囊帖》灯20个小帖。(有隶意,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无狂怪怒张之习;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用笔方圆并用,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4.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幼为家学,后学习张芝,别为一体。擅行草,晋末至梁代影响超过王羲之。草书《中秋帖》(传)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

5. 智永中国南朝陈、隋书法家。本姓王,名法极,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书法艺术上严守家法。他习字很刻苦。

6. 铁门限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终于写得抵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

7. 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人,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工楷、行、草,师法二王。尤精于草书,妙于用笔,直逼二王《书谱》不仅是草书经典范本,也是古典书法理论著作。他继承了“二王”中锋用笔,侧锋取妍,似斜反正,若断还连,婉转婀娜,飘逸沉着的今草体势。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论:“结字犹存汉魏间法,盖得之章草为多”。穷变于笔端寄情于点画妙合于自然

8 .怀素,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小草千文》、《千字文》、等。曾种芭蕉万株,在芭蕉叶上练字,其屋名为“绿天庵”。

9.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千字文残石》《判若波罗蜜心经》等。

10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树梢挂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12 .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王铎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虽遥寄“二王”,但他的倔强之态也已经破坏了“二王”“不激不理”平和之势。近世对日本书风有极大影响。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王维五言诗卷》

徐渭(1521~1593年),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董其昌(1555-162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构江)人,曾任礼部尚书,谥号“文敏”,所以人们又称他为“董文敏”、“董香光”、“董华亭”。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该学虞世南,又转学钟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意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甚具特色。董其昌不但以“淡”为艺术宗旨,建立了以二米为骨干的山水画的南北宗说,而且将之贯穿与他的书论之中,形成以“淡”为宗的书学思想。董其昌所推崇的“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其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这就是“意淡”;另一方面是指与这种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此之谓“墨淡”。平淡清新,遒逸灵秀的书风,章法疏朗,字距行距开阔,同时善用淡墨,整个风空灵清新,如冬雪初融,虚白之处弥漫着无限生机,寓遒媚于豪放中,婀娜而不失刚健,其清新淡雅的风姿令人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想。

13.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人(今青阳镇莲屿下行)人。生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著名书画家。《明史》将之载入“阉党传”。时人将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善书四大家”。张瑞图的书法确不同于柔媚时尚,而别具“奇逸”之态。他擅长的楷、行、草书,笔法硬峭纵放,结体拙野狂怪,布局犬齿交错,气势纵横凌厉,构成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确属奇而逸,时人赞为“奇恣如生龙动蛇,无点尘气”。张瑞图不满足这种传统而“常规”的写法,却是以一种生拗的意趣作导向,使用笔只在露尖的侧锋上作横截翻折的动作,从而造成一种激荡跳跃的声势和剑走偏锋的感觉。拓展了用锋的新变化,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曰:“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 倪后瞻也说:“其书从二王草书体一变,斩方有折无转,一切圆体皆删削,望之即知为二水,然亦从结构处见之,笔法则未也。”

14. 黄道周,明代万历十三年生于福建漳浦县铜山所。字幼玄平,号石斋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名族英雄。他是在明末阶级矛盾和建州叛乱十分尖锐激烈的时刻登上政治舞台的。黄道周因支持钱龙锡,连奏三疏。崇桢见疏大怒,将其降三级调用。道周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前后三十疏,直到被革除官职,甚至洽罪入狱,表现了为国为民、光明磊落的情怀。晚年,他受命于危难之时,自请募兵北上抗清,在向江西婺源进军中,于牛头岭首战告捷,但终困后援不继,孤军深入而失败,在童家坊被俘。清军得黄道周,认为胜过占领几个州的土地,设宴招待,派人说降,均被他严词斥责和讽刺,并绝食以示必死之志。就义那天,他谈笑风生,从容为人挥亳酣书。临刑前,他咬破指头,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时顺洽三年(一六四六)三月初五,谥忠烈。楷书法钟、王,参北碑,直追索靖,巧拙并施,行草书笔法离奇,遒密高超。

15 .倪元璐,一五九三至一六四四)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历官至户、礼两部街书。李自成入京,自缢死。福王谥文正。倪元璐对颜真卿、苏轼作新态的别构,都是从峻其风骨入手。其草书用笔险绝,风清骨峻,有烟云之风。行草书用笔苍古劲爽,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书法以气骨见长。

16.傅山,字青竹,后改青主,太原府阳出县人。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百家,兼攻诗文书画,尤其对祖国医学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是明末清初我国杰出的思想家、诗人、书画家、医学家、戏曲家、武术家、社会活动家,号称“十七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是有贡献的。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影响中国书学领域。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宁可写得丑些甚或粗头乱服,也不能有取悦于人、奴颜婢膝之态,寻求内在的美。宁追求松散参差、崩崖老树、也不能有轻佻浮滑,自然潇疏之趣,远胜品性轻浮之相。宁信笔直书、无需顾虑,也不要描眉画鬓,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之嫌

17八大山人。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朱权的后裔。享年80岁,这个名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尝持八大人经,因号八大;另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为我大,而无大于我者也”八大山人的书法成就颇高,但被画名所掩,注目者不多,八大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往、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藏巧于拙,笔涩生朴,简而言之,是用篆书的笔法去写行草书。

18.祝允明 明代史称“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他字希哲,号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脂生,枝指山人。古樸淳厚的行草流麗暢達的今草顛縱奔逸的狂草

19.皇象,三国吴书法家,字休明。师于杜度。篆、隶、章草,时人谓之“书圣”。代表作《急就章》,又名《急就篇》。

1、《古诗四帖》

相传张旭所书南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的《刀式步虚词十首》中的二首,后两首为的《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狂草,色彩相间的纸地十分醒目,其古厚的底蕴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相传,这是东晋至南朝时期书法用纸的品种,古称“五色笺”,唐时还有少量使用,以后就不多见了。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内府等收藏,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明董其昌定为张旭。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此幅草书,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一泻千里。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2、《自叙帖》

怀素书。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苏舜钦补。帖前有明李阳冰篆书引首“藏真自序”。文中记叙其学书的经历,以大量的篇幅述及当时名公的赞语。从笔法来看,线条圆劲流畅。粗细对比不大。即有提按,也服从于使转。故整篇精神外发,灿然一片神机。前面三分之二的篇幅,作者神闲气定,笔走龙蛇,有行无列,潇洒自如,尽显狂草书法简省、通透、快捷、灵动的气质。

笔法上,改以师承篆籀,多圆势,尤擅长曲转缠绕笔法,纵横捭阖,变换多方,松紧俱宜,迴环矫健。用笔翻转跳动,随势参差,确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结构,与二王、智永相比较,承传之处甚多,文中相同的字不少,结字均大同小异,由于行笔过速,少数字并没有完全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简省,“草乖点画”之处未能避免;再看章法,整幅作品,章法体势之新颖,可谓前无古人,且大小字参差错落,形成章法变化不羁之感。

3、《诸上座》

黄庭坚所书。藏故宫博物院。内容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文益禅师语录》。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王铎对草书的贡献:

《1》、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如“二王”、颜柳、张旭、怀素、米芾等。

《2》、贡献:(1)、巨帧大幅式,如《自作五律诗》等巨幅草书立轴和长卷,以一气贯通之,潇洒之极;(2)、涨墨:用涨墨来制造点画与墨块的对比。使章法变化丰富,行笔能纵能敛,整体感强,结体欹正莫测,点画错综复杂,线条枯实互应;(3)、一笔书:从形式上看,几个字,一行字等之间一笔不断;偶有不连,但笔断意连。实质上,要讲求气势的贯通,使一字之笔画,上下字之勾连,行与行之间都做到气息连贯。这种技巧,有利于行气的贯通,使整幅字化为一个整体。

三、谈谈对“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的理解。

此段书论选自唐代孙过庭《书谱》。

此段书论大体意思:写草书不兼有楷法,似乎近于单调拘谨;写真书不参入草意,不免失去“尺牍书”流动的风味。真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精神;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真书如欠缺点画工夫,仍可记述文辞。

此书论重点区分了楷书与草书的不同艺术特质和之间的相互渗透。楷书是要求点划平直的,但一流于刻板便缺乏使转;而过于追求使转,便容易近乎轻浮,只能是“犹可记文”。没有凝重的神气,那就是没有点划了。所以楷书的基本要求是点划,而它的难处却在于使转得宜。草书最讲究使转,使转用不好,便“不能成字”,使转熟练了,形体便确立起来了。但点划功夫不深,性情便体现不出来。因此草书必须把点划寓于是形质中,性情才能发于形质之内;它的奥秘之处在于点划。

而真书和草书在书写当中又要相互渗透,借鉴彼此的用笔和取势,才能真而不呆,草而率。

四、“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此段书论出自唐代孙过庭的《书谱》。

此书论文段大意为:“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以称的上古今独绝。但是二王还不及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美。”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起,妍美格调也是随世俗变化在更易。虽然书契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风尚的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君子的风度。”

此段书论从书家书法的角度论述,否决了书法要可以追求“古质”,认为书法由实用功用逐步转化为艺术功用,不断随着时代和风尚的发展而发展,是必然的。书法与世间万物皆然,由朴质流于妍美,不必拘泥于古,也不宜泥于古,只要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可以。同时,主张“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能写出文雅高明的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