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宗里有两大修行派别,一个是以神秀为代表的渐修,一个是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五祖弘忍自知快要死了,便把弟子们召集在一起,说要选一个继承人,方法呢就是写出一首能代表佛法的“偈”,把禅宗的教义概括起来。 于是,弘忍最杰出的大弟子神秀,在佛墙上做了一偈,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虽然从小入得佛院,但是进不了正式的教团,只能做杂役。即使这样,慧能一有机会就听弘忍讲经,悟性极高,深得佛法。 因为不识字,就让旁边小童念给他听。 慧能觉得自己还能写出更好的偈,于是留下偈文,让旁边一个叫张别驾的文人,也书写在墙壁旁边。 于是便有了千古名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过来一看,说,皆未得法,皆未见性,便拿鞋底给蹭了去。 但是呢,还是偷偷的传了慧能佛法和衣钵。 同时,告诉慧能,神秀势大,赶紧离开佛院,远走他乡。 禅宗这才有了南派和北派,北派神秀,南派慧能。 经这个词在佛教里,只有佛讲过的东西能叫经,但是慧能,也就是后来的六祖所述著作《坛经》,也被冠了经字。 六祖在禅宗,在国内的地位可见一斑。 说远了,接着说,渐修和顿悟。 我们可以看到,神秀的偈就是一种渐修的状态,而慧能的偈就是顿悟的表现。 一个是科班出身,最杰出的弟子代表,一个是从小杂役,目不识丁,只能偶尔听几句的野路子代表。 那是不是说,还学什么学,咱都顿悟得了。 为啥南派发展这么快啊,因为有捷径啊,顿悟了立马是高僧大德。 但是慧能曾说过,非上上根器者,不入此门。 啥意思呢? 说得是,没有上上的慧根,你就别进禅宗南派。 哎,有人就说了,咱不是速读速记嘛,咋改成佛学讲堂了。 哈哈哈,问得好。 我也觉得,应该一直讲注意力、快速记忆、快速阅读,讲思维导图。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根器的问题,再好的佛法、衣钵也没用啊。 说到底,还是要看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 因为这个世界,你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你的主观、客观都会影响你的选择。 而大多数人又是从人的人,说到底还是不够自信。 就像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所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有些家长教育、培养孩子刻意成才,却往往不能顺着这个自然过程,天天鸡娃。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自信。 义玄说,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遍茫茫地循一切境转,被它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歇得念念驰求心,遍与佛祖不别。你欲识得佛祖么?只你面前听法的是。 一句病在不自信处,真的道出了病因。 所谓鸡娃,不过是言传和身教两种方式,自然而为即可,不须刻意。 如果刻意,便掉进了万境回换,迷失在秘籍、干货、名师、名校里,不得自由。 你要是能放下这些,你就跟佛祖没什么两样了,你还担心你的孩子学不好吗? 渐修也好,顿悟也罢,不用太在意,只要你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再从有意注意到有意后注意,甚至来回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之间切换,你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不用再在意身边那些有的没的东西。 如果你一直处于有意注意阶段,不用我说,你会天天烦得不得了,你会经常不耐烦。 没别的,写下念念驰求心即可得到解脱。 如果能和半径理论工具联系起来用,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很棒,右下角点个在看 ,马上加客服进相应的交流群哦。(表明身份老师,家长,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