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三字经(七)

 昵称37381922 2022-06-16 发布于山东

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胀为病,辨实虚。气骤滞,七气疏。

满拒按,七物祛。胀闭痛,三物锄。

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

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

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

胀为病,辨实虚。气骤滞,七气疏。

胀病要辨虚实,虚胀宜补,实胀宜攻。如果是气胀,治疗用七气汤疏通滞气。

满拒按,七物祛。胀闭痛,三物锄。

腹满拒按,宜《金匮》厚朴七物汤,即桂枝汤小承气汤合用,这适合腹满兼有表热者,以两解表里之实邪也。无表热,腹满而痛,大便实者,宜《金匮》厚朴三物汤,行气中兼荡实法,以锄其病根。

若虚胀,且踌躇。中央健,四旁如。

 如果是虚胀,仔细诊视,勿轻下药。虚胀肝肾阴虚,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口燥心烦,齿鼻衄血,尿少。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治宜一贯煎合化瘀汤加减:沙参、生地、枸杞子、当归、鳖甲、党参、柴胡、三棱、莪术、鸡内金、茯苓、猪苓、赤芍、泽泻。齿鼻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脾肾阳虚腹大胀满不舒,入暮尤甚,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质胖淡紫,脉沉细弦者,治宜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熟附子、干姜、白术、党参、茯苓、肉桂、猪苓、桑白皮、大腹皮、泽泻,水煎服。或用六君子汤等健脾胃,中土脾胃健则四旁和。

参竺典,大地舆。单腹胀,实难除。

治疗胀病,要参照佛家理论,及大地上的车,这里主要还是强调转,也就是气的运行。佛家法轮,车轮都转。《金匮》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就是指身体的正气,正气一运行旋转,邪气就散了,其气乃散的气就是指邪气。四肢不肿而只是腹大如鼓,这病也不容易治。

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

山风卦就是蛊,上艮上代表脾,下风代表肝,鼓胀原因主要就是肝脾不和,治疗以调和肝脾为主。这是易经中的旨意,阴阳的道理。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暑症第十三

伤暑症,动静商。动而得,热为殃。

六一散,白虎汤。静而得,起贪凉。

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

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

生脉散,久服康。东坦法,防气伤。

杂说起,道弗彰。若精蕴,祖仲师。

太阳病,旨在兹。经脉辨,标本歧。

临症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

伤暑症,动静商。

夏月伤暑分动静者,这说法源于李东垣。

动而得,热为殃。六一散,白虎汤。

劳累或长途赤日而中暑者为动而得,身热如焚,面垢,体倦,口渴,脉洪而弱。治疗以六一散或白虎汤,六一散治一切暑症。白虎汤加人参者,治以大汗不止,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静而得,起贪凉。恶寒象,热逾常。心烦辨,切莫忘。

夏季处于高厦深室,畏热贪凉,受阴暑之气而中暑为静而得,特点是恶寒与伤寒差不多,但发热更甚。伤暑除了比伤寒更发热外,伤暑心烦这也是与伤寒的区别点,另外脉像上伤寒脉盛,伤暑脉虚。

香薷饮,有专长。大顺散,从症方。生脉散,久服康。东坦法,防气伤。杂说起,道弗彰。

治暑的方除了上面说的六一散、白虎汤外,还有香薷饮,发汗利水,为暑症之专药也。大顺散,治暑天畏热贪凉成病,非治暑也,此舍时从症之方,所以说从症方。生脉散,气阴双补,夏月常服之剂,非治病方也。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以上皆诸家之杂说,真正懂医道者也用不着死记这些。

若精蕴,祖仲师。太阳病,旨在兹。经脉辨,标本歧。临症辨,法外思。方两出,大神奇。

精义奥蕴者还是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痉湿暍篇》。《金匮》称暑为谓太阳中暍,太阳就是表,寒暑皆为外邪。邪中于表而体质阳气盛者,寒亦为热;中于表而体质阳气虚者,暑亦为寒。总之,邪之中人,随人身之六气、阴阳、虚实而旋转变化,并不是非得伤寒为寒,中暑为热也。经脉辨,标本歧。是说太阳中暍标热本寒,津液虚。治疗方可以借用麻杏石甘汤治中暑头痛、汗出、气喘、口渴之外症;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心烦不得卧之内症。至柴胡、栀子、承气等汤,俱可随证取用。渴者与猪苓汤,瘀热在里,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育阴利湿,俱从小便而出。此法外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另外两方就是白虎加人参汤和一味瓜蒂汤,白虎加人参汤治暑后汗出而烦渴。一物瓜蒂汤治暑伤湿重,身热、疼重、脉微弱者。这两方都很神奇,瓜蒂有毒,用时候不可量重。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泄泻第十四

湿气胜,五泻成。胃苓散,厥功宏。

湿而冷,萸附行。湿而热,连芩程。

湿挟积,曲楂迎。虚兼湿,参附苓。

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

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 。

泻心类,特丁宁。

湿气胜,五泻成。

无湿不泻,泄泻总的来说是有湿,可分为五类,即寒湿、湿热、挟食、挟虚以及脾肾泻。

胃苓散,厥功宏。湿而冷,萸附行。湿而热,连芩程。湿挟积,曲楂迎。虚兼湿,参附苓。

胃苓散暖脾、平胃、利水,治泄泻总方。寒湿者下利清稀或兼有腹痛,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湿热者,或渴或下利不爽,加黄芩、黄连,热甚,去桂枝加葛根。食积者,下利之物臭而粘,加山楂、神曲;酒积,加葛根。虚者,饭后即泻,加人参、附子之类,也可改用参苓白术散。

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

脾肾泻就是指五更泻,脾肾阳虚,治用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恒法外,内经精。肠脏说,得其情 。泻心类,特丁宁。

照以上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肠热脏寒,肠寒脏热之精义,用诸泻心汤治泻,与《内经》之旨颇合。诸泻心汤包括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以上方,俱见《伤寒论》。具体用法也要熟读《伤寒论》。另外乌梅丸也有泻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泻。肠热胃寒,能分走而各尽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