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四逆汤证病机分析

 中医药方便 2019-07-21

  • 茯苓四逆汤即于四逆汤中加入茯苓和人参,且茯苓用量尤重。

  • 茯苓四逆汤乃仲景为伤寒“发汗,若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而设。

  • 对其中重用茯苓之意,历来解释不一。

以下为正文,字数1371

茯苓四逆汤证病机为心阳虚衰、阳虚欲脱、水饮上泛,其症状表现除烦躁外,还应有心悸、脉微等。方用茯苓化气利水、平降水气而兼宁心之功。烦躁证由心阳衰微,不能制水,亡阳欲脱,水气上泛所致。其证与干姜附子汤相比较,一为心阳虚衰,一属阴盛格阳;治法一方扶阳之旨明,一方破阴之力专,两方证治迥然有别。仲景叙证简明扼要,抓住了病势逆转的主要临床表现“烦躁”一证,为我们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准确而可靠的依据。(张胜忠.茯苓四逆汤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03):53-54.)

茯苓四逆汤乃仲景为伤寒“发汗,若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而设之方。对于该方病机为阴阳两虚一说,目前基本认识一致;方中附子生用回阳救逆,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既益气补中,又可缓解附子的毒性,人参益气生津,诸药合而回阳益阴,这是历代医家的共同认识。对其中重用茯苓之意,历来解释不一。成无己曰“茯苓人参益阴”;柯韵柏言“茯苓以滋阴”;程郊倩云;“茯苓清热除烦”;尤在泾曰:“茯苓人参甘草之甘所以养正”;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语释》认为茯苓“安神烦除”;四版高等教材《伤寒论选读》认为“茯苓用量较大,在于养心宁神”。而《医宗金鉴》则认为“四逆汤壮阳胜阴,更加茯苓抑阴邪”,又说茯苓“伐水邪”。归根到底,茯苓之争议在于病机的争议,具体而言在于茯苓四逆汤证到底有没水邪,若有水邪,水邪严重程度如何以及水邪最可能居于何处等问题。(姚耿圳,邹旭.试论茯苓四逆汤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02):13-14.)

从数据结果来看,茯苓四逆汤的病机主要是中虚不运、阳虚阳浮、肺脾肾虚、水气弥漫。茯苓四逆汤的条文虽然只言“烦躁”而未明言“厥逆”,但该方以四逆汤为底方,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可推测当有厥逆。《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由阴阳不相顺接而起,有因气机不畅而致厥,有因虚而致厥。脾为阴中之至阴,居中守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上者为心,为阳中之太阳,脾之下者为肾,为阴中之太阴。《长沙药解》云:“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 。”说明脾虚可以引起气机不运,阴阳不交,心在上,阳无阴之制衡而浮越于上,故见躁扰不安。如徐灵胎所云 :“此阳气不摄而烦,所谓阴烦也。”肾在下,阴无阳之温煦而寒从中生,因而既见烦躁又见厥逆。正如黄元御所云:“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气,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茯苓四逆汤即于四逆汤中加入茯苓和人参,且茯苓用量尤重。《本草崇原》云:“茯苓位于中土,灵气上荟,主内外旋转,上下交通,故皆治也。”可见茯苓与人参配伍重在补脾益胃,使气机枢纽恢复、阴阳相接,因病位主要在脾,故未增加补肾之药。(邓志远,王镘佳,刘敏,罗广波.量化分析茯苓四逆汤的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01):23-25.)

整理丨菟丝子

责编丨蔓

图片丨菟丝子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