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约1700字,阅读需5分钟 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时,单词的背默是必不可少的。每天作为课堂的一个小环节,5分钟默完就收,每组一个同学轮流收。 我习惯将本子按组正反隔着放置,也为了课代表发本子时方便。 慢慢地,学生竟也这么做。他们把本子放在讲台上时,总会看一下前一组放的位置,然后调整自己组的正反方向,完全照顾到了我的习惯。 这是一种默契感,三年来,我们似乎在很多方面有了相似的思维方式,成为了很好的搭档。 当老师和学生在某一方面形成默契后,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带来充分的关注。 初三真的很忙,忙到我的“伙伴聊吧”虽然还在开张,但是学生已经无暇坐下来侃大山了。 学生一定有和老师交流的需求,而且会根据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 渐渐地,提交给我的各类作业本中,开始出现“连环画”、“期待贴”、“道歉信”、“求表扬”等丰富多样的简文。同学们三言两语的留言,我简简单单的回复。 这种非语言的对话,看似随意,实则用心、用情,积极影响。 到了毕业时刻,我想那些坚持着使用的各种方式,可能也将成为一股力量。 老师是最擅长讲故事的人,我们的故事都是曾经鲜活的经历。 连上12天课(上周是中考口语测试),同学们略显疲惫。我就和他们说说我在初三备考时的小故事,还有当年那些虚假广告里的“学霸神药”。 看到同学们向学校借了实心球在练习,我就和他们分享当年抱着扣0.5分可以四舍五入的决心,每天坚持练习的效果。 压力越大,越容易犯低级错误。我就告诉他们往届学生在最后阶段是如何调控的,也会带他们畅想两个月后的“开放式”生活。 老师自己的故事、曾经学生的故事,都是当下学生最好的参照。其实父母也可以运用故事法,和孩子换位交流,感同身受。 毕业班有很多政策是考生和家长并不清楚的。比如南京地区的指标生、特长生、国际部加试等。 学生平时似乎并不关注,但其实他们只是没有可信度高的解读渠道,大都是在网上看看。 今天的一个课间,有几个同学结伴向我了解特长生的报考政策,我在解读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抛出问题,我结合具体实例给他们讲解。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围在我周围,或主动发问或侧耳倾听。 那一刻,我体会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渴望,其实他们也能很主动地提出很好的问题。这就是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