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用过一个15岁少年当贴身侍卫,少年跟着这对全天下最会玩的夫妻,一下子见证了许多新花样: 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像帝国第一夫妻一样,少年同样沉浸在醉生梦死的极致享乐中,不可自拔。 上班时,少年陪着老板和老板娘纵情声色,变着法地找乐子。 下班后,少年仗着圣宠欺男霸女、打架斗殴,吃喝嫖赌、坏事做尽。 这个渣男名叫韦应物,出自豪门大族京兆韦氏,终唐一朝韦家至少出过18个宰相。 北魏宇文泰时期,打赢高欢的名将韦孝宽是他先祖。 武则天时代的著名宰相韦待价是他太爷爷。唐中宗李显的老婆韦皇后也是他们家的大明星。 这种家庭长大的二世祖嚣张跋扈也算比较普遍。 如果历史的车轮正常行进,要么玩死、要么喝死、要么被人弄死,激不起一丝浪花。 但人生的魅力就在于频频变轨。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无情地撕碎了长安城的霓裳羽衣,惊醒了纨绔浪子们的青春迷梦。 第一夫妻在正规军护卫下仓皇逃跑,韦应物连撤离通知都没接到,成了一枚命运的弃儿。 人生境遇骤然翻转的小韦吃尽白眼、受尽折辱,宛如丧家之犬,饱尝世态炎凉。 至暗时刻,一个叫元苹的北魏宗室后裔依约嫁入韦家,给沉沦谷底的他投来一束天光。 元苹知书达理、温婉明媚,浑身散发着完全不同于小韦前老板娘的清澈、光明和蓬勃朝气。 在新婚妻子的温言引导和热情鼓励下,小韦决定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识字读书、重启人生。 从此,一个心里有谱、眼里有光的新青年即将横空出世。 当然,起飞前还是要打磨打磨。 虽说小韦的基因不错、决心很大、也很刻苦,然而读书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读出名堂的。 唐肃宗李亨光复两京开科取士后,小韦踌躇满志地走进考场,结果蔫头耷脑地名落孙山。 痛定思痛,小韦不得不另辟蹊径。 当时王维、李白刚刚去世,杜甫和高适命不久矣,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还没出生。 大唐诗坛一片寂静,领军帅席虚位以待。 或许写诗更看天赋,初入诗途的小韦大作频出、佳句连连,很快成为京城文化圈的小网红。 刚刚即位的唐代宗李豫特批了一个公务员编制,派他到光复不久的东都洛阳当副市长。 这一年,26岁的韦应物第一次离开长安,第一次亲眼见到战乱后的山河破败、满目疮痍。 第一次对过去的奢华生活作出反思。 既然做了父母官,就要管好百姓事,不白拿俸禄、不愧对良知。韦应物投入了极大精力和热情修渠助农、筑坝赈灾,惩贪肃纪、为民请命,虽然奔波了一点、清苦了一点,但有妻子的陪伴、有百姓的口碑,日子倒也充实而踏实。 可惜情深不寿、天妒良缘。 在韦应物40岁那年,陪着他颠沛流离了20年的妻子元苹在长安城一处临时租借的陋室中猝然离逝。 悲痛欲绝的韦应物抱着年仅5岁的小女儿嚎啕大哭,无法接受天人永隔的现实。 他不顾世俗惯例,亲自撰文并亲笔题写了妻子的墓志。 生命突然暗淡,灵魂瞬间抽空。 韦应物辞官闲居,闭门谢客,一边过着散淡生活,一边抚育他们的一儿两女,一边怀念亡妻,不可自拔。 甚至经常梦到爱妻复生,一度模糊了现实和梦境。 大女儿到了出嫁的年纪,韦应物为她选择了弘农杨氏的优秀青年杨凌为婿,写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送给小棉袄,把她在婆家该怎么当好儿媳妇唠叨了一遍。 一个老父亲面对闺女嫁人的纠结心态溢于言表。 这个女婿很受柳宗元推崇,他们生的儿子后来官居三品,也算没选错人,对得起她死去的娘了。 唐德宗李适登基后,再次征召韦应物入朝为官,辗转拜为滁州刺史。 从再次入仕这一刻起,历经大喜大悲的韦应物已大彻大悟,正式迈入随遇而安的人生新境界。 盛唐最后一位大诗人终于渡劫出炉。 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李适逃离长安,龙困乡野,留下一堆虾兵蟹将乱作一团。 对安史之乱记忆犹新的韦应物十分惦记兵灾下长安城中两位老友的安全,提笔写就名篇《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人生的最后几年是在苏州刺史任上度过的,因此也经常被称作“韦苏州”。 苏州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城市。 虽然身为封疆大吏却连张回京的船票都买不起,简直没有生活质量可言。 但老韦却混不在意,整日穷游苏州城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过得优哉游哉、散淡自在。 这是一个曾经纸醉金迷、走过凄风苦雨、带着满身伤疤的老人留给世间的至味清欢。 公元790年末,50岁出头的韦应物在苏州永定寺安然闭上了双眼,与夫人元苹合葬祖茔。 择一城终老,择一人白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