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巴塘县和理塘县属西康省,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部,是两座毗邻的古老县城。旧时分别叫做巴安和理化,并于1951年改为今名,“塘”在藏语中的意思为“高原上的坝子”。 1939年,当时国内的两位著名摄影师孙明经和庄学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用照相机记录下了当地藏民的生活场景。以下图片为两人在两地拍摄的老照片合集。 ![]() 不期而遇 1939年11月,在西康考察中的孙明经和庄学本两位摄影师在巴安不期而遇。孙明经(图右)时任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庄学本则是当时《良友》画报、《中华》画报和上海《申报》等知名报刊杂志的特约记者,摄影记录是两个人的共同爱好。 ![]() 风力发电 这是当时在巴安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站立在扇叶旁的洋人是一位美国牧师,他把电带到了巴安,使当地亮起了第一盏电灯。更让孙明经惊讶的是,当时有藏民能用英语和他对话交流, 这位洋牧师叫Rev Bdgor Nichols,他为当地的教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需要一提的是,他的学生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西藏的高级藏族干部。 ![]() 小学教师 巴安县立小学校,大门上方挂着“敬业乐群”的牌匾。走进校门,迎面是孙中山先生的挂像,上方写着有他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站在校门前的是学校的老师们,穿着统一服装的是汉族老师,另外是两名穿着传统服装的藏族老师。 ![]() 文化茶会 一群当地文化人士的聚会,里面有小学教员和当地名流,坐在中间的是庄学本先生,大家围坐在一起相谈甚欢,气氛非常融洽。 ![]() 棒球队 巴安县立小学的棒球队。 即使在今天,很多学校也没有这样的运动队。可是,早在80多年前, 地处金沙江畔万群山中的巴安小城便已经有了一支像模像样的棒球队,很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 ![]() 巴安男子 庄学本镜头里的巴安乡下男子,刘海齐眉,两鬓梳着很多条小辫,头顶处盘着“牛毛辫”,上面点缀着银子和红珊瑚做成的饰物,英气中带着点柔美。 ![]() 理塘女子 理塘有“世界高城”之称,地处康巴西藏腹地,是康巴文化、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图为理塘的藏族少女的侧影,她来自一个牧民的家庭,梳着细细的发辫,戴着精美的银盾头饰,面容沉静。 ![]() 理塘寺考喇嘛 理塘寺是一座康南地区名刹。和周边的各大寺院一样, 喇嘛们经常在寺庙大殿外举行论辨 讲经活动,在春节期间更是大规模地举行,盛况空前,俗称考喇嘛。本图中间的三位是寺中精通经典的高僧 ,负责主持大会。 ![]() 巴塘藏戏场 巴塘的藏戏场。藏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非常受藏族同胞的欢迎。 每年中秋节,巴塘喇嘛寺就会在龙王塘草坪上搭起帐篷,进行数天的藏戏表演。十里八乡的百姓就在戏场四周下帐围成圆形,中间的草坪就是戏台。藏戏以歌舞为主,演员都是喇嘛。 ![]() 藏戏表演中 喇嘛们正在表演文成公主向藏民传授织布技能的情景。 唐贞观15年(641年)正月十五, 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嫁于藏王松赞干布。出嫁时带去粮食种子,能工巧匠,教民耕织,辅佐藏王发展西藏。 ![]() 跳弦子 巴塘男女青年能歌善舞,以“巴塘弦子”著称西藏,每当节庆、婚嫁、集会时,青年男女欢聚一堂, 围成圆圈翩然起舞,舞姿优美婀娜。 ![]() 弦子手 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跳弦子以善拉胡琴男子领舞, 男女青年随其后列队歌舞。琴声悠扬,歌声嘹亮,伴随着优美的舞姿,令人赏心悦目。 ![]() 元宵聚会 元宵节之夜,巴塘藏族男女青年聚集在广场上,在篝火四周围成一个圆圈,边唱边舞,通宵达旦直至天明方才尽兴而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