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冈16窟 / Yun Gang 由于风化、水蚀等自然原因, 以及人为破坏等影响, 不可移动的石质文物的保护, 成为世界性难题。 为此, 多年来云冈石窟一直致力于数字化保护研究。 6月10日, 云冈研究院对外公布: 云冈石窟第16窟及16-1附属窟, 启动数字化工程, 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外业采集。 该项目, 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云冈研究院共同合作, 以云冈石窟第16窟及16-1附属窟为对象,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 对洞窟进行高精度、非接触式的采集, 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档案, 为数字化保护、研究及展示, 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 ▲第16窟位于云冈石窟早期洞窟“昙曜五窟”最东端 第16窟位于云冈石窟早期洞窟“昙曜五窟”最东端,洞窟呈平面椭圆形,穹隆顶。主尊为立佛像,高13.5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窟内整体布局严谨,雕刻精美。壁面大面积安排了千佛的造像,这也是云冈早期洞窟的一大特点。 第16窟门外东侧有一附属洞窟,编号为第16-1窟,该窟北壁三层龛像中,上层中间龛、中层东侧二龛,三个佛像龛均成为不规则的大窟窿。这并非自然风化坍塌,而是在20世纪上半叶惨遭盗窃的典型例证。上层中间盝形龛内交脚菩萨像,现藏于法国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馆;中层左侧盝形帷幕龛内交脚菩萨像,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由于受长期以来风化、水蚀等自然原因以及人为破坏等影响,第16窟石窟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 ![]() ![]() ▲第16-1窟北壁菩萨像被盗前后 ![]() ![]() ▲第16-1窟交脚菩萨像 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法国巴黎色努斯基博物馆 此次项目是2020年启动的“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旨在长久保留石窟寺文化遗产,对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方面的探索,通过社会力量支持石窟寺价值阐释和传播推广工作,呼吁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石窟保护中。 ![]() ▲第16窟数字化保护工作施工现场。 走进第16窟 ![]() ▲第16窟北壁和顶部 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16窟位于昙曜五窟东端,清末称为“立佛洞”或“接引佛洞”。洞窟平面呈马蹄形,四壁向上收分,弧合为穹窿顶;东西宽约12.5米,南北进深约8.7米,上下高约15.15米。 ![]() ▲第16窟 第十六窟北壁为主像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环壁上部满雕千佛,下壁及明窗、窟门布满北魏不同时期雕凿的龛像。与昙曜五窟其他洞窟相比,第16窟北壁向北凹进呈弧状,加之主佛像身躯体量雕刻相对较薄,所占空间较小,因此洞窟空间较为宽绰。 ![]() ▲第16窟北壁主佛头部 佛像发式呈波状、卷曲有序。面部天庭阔平、鼻梁挺直、面相俊逸,目视前方、神情端凝。 ![]() ▲第16窟东壁中部第3层龛主尊左胁侍菩萨头部 菩萨头发于额前分开,显出宽阔的额头。人物眉似月、耳垂珰,秀腮饱满、薄唇微启、含笑超尘。头顶素面宝冠,冠巾两侧下披,宝缯张扬翻飞。 ![]() ▲第16窟明窗东壁 明窗宽3.95米、高约5米。明窗外侧向东西扩展的弧形拱内雕刻千佛龛,壁面大致分三层雕刻内容。中央纵向有三个槽孔,是后世安置门窗所开。 ![]() ▲第16窟明窗西壁 西壁与东壁的佛龛布局并不对称。西壁可分为三层龛,上层龛南半部随明窗南侧坍塌,剥落严重。由此还可以看到明窗向西扩展部分雕刻的千佛龛,下部存八排,上部存两排,中间多剥落。 ![]() ▲第16窟明窗西壁第1层龛主尊交脚菩萨 菩萨俯视下方、下颚尖圆、颈佩项圈,右手上举为施无畏印,左手抚膝。斜披络腋、帔帛缠臂,下身着长裙。 ![]() ▲第16窟南壁中部第3层三龛造像单元 窟门与明窟间雕三龛。中央为坐佛圆拱龛,两侧对称配置交脚菩萨盝形龛,龛上设宫殿并门窗。三龛下有各自的供养人列像,中央龛的上下两端均残损,龛下仅可见龛座莲瓣层及两端托举状的力士。 ![]() ▲第16窟南壁东端第3层第3排圆拱龛 方帐下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龛楣圆中带方,内置七坐佛,拱尾二龙返顾,立于束帛座上。龛外两侧各雕倚坐弟子,之下有力士。龛外右上隅雕供养天众,左上隅雕比丘众。龛下榻形座内雕供养人列像,龛形完备。 ![]() ▲第16窟南壁西龛龛基 供养人 消息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南丽江 图|云冈研究院 |
|
来自: Michael430 > 《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