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学论坛》:对于可切除的肺癌,2015年中国肺癌诊疗规范推荐开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您认为胸外科医生应该如何合理、规范的组织开展辅助治疗? 王长利教授: 肺癌的治疗一直比较繁琐,其疗效也不尽人意。但是对于有基因突变的患者,其疗效有很大的突破。我将肺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治愈,一种为不可治愈。所谓不可治愈即使癌症晚期、没有手术机会的患者。但是这种观点应该改变,并不是所有晚期患者都是不可治愈的,我们应该将癌症堪为一种慢性病,目前已经有很多肺癌患者从靶向治疗中获益。 然而,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总体新发癌症病例约60W,死亡病例50W,所以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很理想。所以我呼吁:第一,要重视健康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种二期预防依然是目前治疗肺癌的最主要的策略,千万不可忽视。第二,在外科治疗方面,规范的外科手术也很重要。对于有转移的病人进行手术,规范的治疗应该进行淋巴结清扫+肺叶切除或者肺段切除。而需要辅助治疗的病人,要根据规范进行辅助治疗。 《肿瘤医学论坛》:精准医疗是当前关注的热点,您如何理解精准医疗? 王长利教授: 癌症患者发病是极其复杂的,其治疗也非常复杂。我们一直提倡个性化治疗,但是在患者的治疗上是否应用“精准”二字我认为有些超前,有点跟风的嫌疑。个体化治疗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为一个患者做了手术,并且恢复的不错,术后根据病人的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这就体现了个体化治疗。医疗如果要到达到“精准”的程度,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个体化治疗这个概念应该更贴切。 《肿瘤医学论坛》:请您谈谈靶向治疗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王长利教授: 严格来说真正的早期肺癌应该为Ⅰ期肺癌,Ⅱ期、Ⅲ期不能称之为早期肺癌。Ⅰ期肺癌的患者到目前为止绝对没有任何适应证可以做靶向治疗,如果对Ⅰ期肺癌的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我觉得是不合适的。因为Ⅰ期肺癌的患者手术之后五年生存率达到70%、80%甚至更好,而使用靶向药物之后必然有耐药性,这是目前所有靶向药不可逃避的问题,而且容易引起耐药性,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非到广泛的转移的程度时,才可以使用靶向药物,而对于ⅢA期的患者,如果出现突变,患者不接受常规的治疗,就要选择靶向药物,但是这种情况目前也没有相应的证据。对于不能化疗的患者,靶向治疗是可以考虑的,我建议1~2年就可以了。 《肿瘤医学论坛》:你认为怎么样设计临床研究,让靶向治疗在肺癌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长利教授: 我们的临床研究是全国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入组病例主要是ⅢA期的患者,主要检测19,21有突变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传统的NP方案做化疗,做四个周期;另外一组口服厄洛替尼,150 mg/d连用两年。两组对照,入组已经结束,初步从现象看,研究组里一年之内生存都还很好,目前为止只有一例死亡病人;而化疗组里,一年之内出现的进展比较多。具体数据还在整理当中。 来源:《肿瘤医学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