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一场黑色素瘤国际盛会——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和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2016CSCO第三届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肾癌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和BRAF抑制剂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创新治疗部主任Keith Flaherty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大会现场盛况 本次大会是继2012、2014年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之后又一次黑色素瘤领域的饕餮盛宴,近30位黑色素瘤领域国际级顶尖专家,包括国际黑色素瘤基因组学奠基人、黑色素瘤免疫靶向治疗研究的领军者、全球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奠基人和美国、希腊、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们齐聚一堂,与国内肿瘤科医生共同探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教授和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Keith Flaherty教授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CSCO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内外顶级专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学者积极互动,大会现场彰显浓烈的学术氛围。  大会主席致辞(左起:郭军教授、Keith Flaherty教授)
 嘉宾致辞 (左起:孙燕院士、詹启敏院士、秦叔逵教授)



国内外黑色素瘤领域顶级专家进行学术报告 






与会学者与报告专家积极互动 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最高、发病率增长最迅速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数次突破性进展,黑色素瘤已经成为所有恶性肿瘤当中,治疗模式变化最快的恶性肿瘤。晚期黑色素瘤的1年生存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25-35%延长到了如今的75%,个体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本次中方大会主席郭军教授介绍说,“PD-1单抗无疑是这两年来各大实体肿瘤中的明星药物,黑色素瘤在所有实体瘤中对免疫治疗最为敏感疗效也最好。然而这些经验都来自于西方白种人,亚洲黑色素瘤与西方白种人黑色素瘤发病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亚洲黑色素瘤以肢端和粘膜亚型为主,约占70%;而高加索人(白种人)这两种类型分别只占5%与1%。寻求肢端与粘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对于亚洲黑色素瘤患者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学者在黑色素瘤研究方面也有重要收获,包括对c-kit突变黑色素瘤的个体化靶向治疗、粘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达卡巴嗪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晚期黑色素瘤、CDK、mTOR、GNAQ/11等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潜在靶点的发现。郭军教授介绍,这些研究进步使我国黑色素瘤学者与国外同行能够开展“双向交流”,有了能跟别人分享的经验和体会,亚洲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结果被NCCN等国外重要指南所引用,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