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届中国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盛大召开!

 肿瘤医学论坛 2022-06-16 发布于广东

3月18日,由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共同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中国工程院孙燕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程书钧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担任本届大会主席,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来自全国肿瘤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会。

会场盛况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主持人   石远凯教授

中国工程院孙燕院士致辞

目前肺癌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孙燕院士表示,经过各位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临床上肺癌的预防及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这是值得高兴的,相信未来肺癌的防治工作将会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程书钧院士致辞

虽然临床上对肿瘤的研究投入很多,发表文章很多,但是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看待肿瘤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程书钧院士指出,临床工作者不仅仅要治疗肿瘤本身,更要关注患者发生的改变,从整体上看待肿瘤患者,进而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版)》全国巡讲启动仪式(左起:伍钢教授、石远凯教授、樊代明院士、孙燕院士、于金明院士、郭其森教授)

大会报告(一)

本场大会报告主持人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伍钢教授

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作报告

樊代明院士在《医学的系统论与整合观》的报告中强调了医学系统论与整合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医学缺整体观医将不医;医学缺发展观医将不准;医学缺医学观医将不顺;医学缺整合观医将不灵。

中国工程院于金明院士作报告

于金明院士在《肺癌放疗新视角》报告中指出:肺癌精准放疗基于物理精准度与解剖影像和分子基因与生物学行为。在精准热潮中我们需要冷思考,不能被精准或伪精准:精准医学仅限于解决分子基因相关疾病;病因未知或检测方法不精准时很难实现,往往会出现所谓的“精准地打偏了”;找不到靶点或有的找到靶点也无药可用;目前精准医学美好愿景不等于临床实践;是解决了老问题可能又带来新问题的过客。

中国工程院夏照帆院士作报告

夏照帆院士在《诱导内源性干细胞修复创面的策略研究》报告中,详解了诱导内源性干细胞修复创面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分享了干细胞研究相关的科研思维与方法。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长征医院联合转化医学中心PI王跃祥博士作报告

王跃祥博士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多发耐药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策略》报告中,详解了原发性、继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石远凯教授作报告

石远凯教授在《中国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报告中,对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历史回顾、中国抗肿瘤药物临床评价体系的建立及中国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取得的成果进行解读,并指出,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发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大会报告(二)

本场大会报告主持人

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郭其森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曾瑄教授作报告

曾瑄教授在《肺癌分子诊断的新进展》报告中指出:肺癌首检分子标记EGFR、ALK 、ROS1、PD-L1;ROS1基因融合检测尚无指南(临床试验为FISH 法),D4D6是IHC候选抗体;PD-L1的伴随诊断或补充诊断均采用IHC法,但所用阈值和技术平台不同;相关研究显示,SP263/22C3/28-8之间具有一定的潜在交互使用可能;奥希替尼伴随诊断是基于real-time PCR的cobas v2(血浆ctDNA测T790M );NGS 在研究中的用途很广泛,临床应用须遵循指南;CTC 等其他液体活检技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尚在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燕教授作报告

王燕教授在《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的现状》报告中指出:免疫治疗已成为当前肺癌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PD1/PDL1抑制剂单药已成为NSCLC 一线/二线治疗新标准;联合治疗是未来免疫治疗发展方向,以提高患者临床获益;最佳预测疗效biomarker 的探索仍在继续,以期筛选出最佳患者群,达到真正的免疫精准治疗;免疫治疗相关毒性需高度重视,尤其是年龄大者。

解放军第307医院肺癌多学科治疗中心主任刘晓晴教授作报告

刘晓晴教授在《EGFR-TKI 治疗NSCLC的前生、今世与未来》报告中指出,关于肺癌免疫治疗,未来实践中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①TKI 抑制剂的精准治疗(不同突变位点、其他共存基因、丰度?)②一代、二代、三代TKI抑制剂用药顺序?③几代TKI抑制剂耐药后治疗?④特殊转移部位:脑转移处理策略?刘晓晴教授强调,EGFR-TKI的探索历程可谓曲折漫长,迎来光明,期待未来演绎更加精彩的故事!

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印祥博士作报告

王印祥博士在《肿瘤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及生物标志物探索》报告中,讲解了肿瘤微环境中,除免疫监视点之外,其他免疫调节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系统免疫对肿瘤免疫治疗的作用、肿瘤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免疫学及肿瘤生物标志物探索及联合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孟昭博士作报告

王孟昭博士在《ALK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报告中分析了ALK 抑制剂应用于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数据,进而为大家介绍了ALK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应用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洁教授作报告

王洁教授在《晚期NSCLC抗血管生存治疗的应用》报告中指出: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的关键机制之一,多靶点VEGFR-TKI 一线联合化疗的III 期试验均以失败告终;多靶点VEGFR-TKI 二线联合化疗PFS获益有限,OS均未见获益,但部分药物在腺癌亚组中有OS 获益;多靶点VEGFR-TKI 多线后单药治疗的III 期试验也都是阴性结果;需要对多靶点作用的机制加深认识,通过分子标志物分析探索获益优势人群。

中国工程院杨胜利院士作报告

杨胜利院士在《个性化肿瘤免疫治疗》报告中指出,肿瘤方面的研究、研发要基于肿瘤的异质性与细胞的可塑性,重视肿瘤免疫学研究,进一步完善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

共识解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肖建平教授担任本环节的主持人,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学记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周宗玫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郝学志教授共同对《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版)》进行解读与探讨。

石远凯教授、肖建平教授担任主持人

李学记博士解读神经外科部分

周宗玫教授解读放疗部分

郝学志教授解读内科部分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花絮

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共襄学术。

与会医师享受学术盛宴。

合作咨询:

oncologyvip@163.com

18232595957   徐女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