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分享 | 强化抗肿瘤药物安全性管理,助力肿瘤学发展!

 肿瘤医学论坛 2022-06-16 发布于广东

抗肿瘤药物安全性管理论坛

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经验分享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俊教授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据WHO统计,DILI已经成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

目前肿瘤药物治疗时间长、同类药物多次使用、药物种类繁多,肿瘤肝脏转移、肝病基础、肝脏局部治疗均可触发或加重肝损伤,而且肝脏是药物代谢、转化的重要场所。中国学者回顾性分析1994-2011年我国DILI发病的文献显示,国内抗肿瘤药物肝损伤在所有DILI中排名第五位。因此抗肿瘤药物导致的肝损伤不容忽视。

抗肿瘤药物相关性肝损伤是DILI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抗肿瘤药物中细胞毒药物、激素类药物、生物反应调节剂、分子靶向药物及抗肿瘤中药等均可引起DILI。引起肝损伤的抗肿瘤药物前五位分别是:顺铂(DDP)、吉西他滨(GEM)、阿糖胞苷、奥沙利铂(OXA)、环磷酰胺(CTX)。90%以上的患者表现为急性肝损伤,多发生在药物应用后的5-90天,慢性DILI发生率较低。依据发病机制分为固有型(直接肝损伤)和特异型DILI(IDILI)。固有型是由于药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对肝脏的直接破坏,特异型主要因免疫、炎症等病理反应,共同导致破坏。

DILI高危因素:老人、幼儿和女性;存在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合并结合、艾滋病、糖尿病、长期大量饮酒等;合并其他肝损伤药物,如抗结核、抗生素、降血脂药物、中草药等;合并肝脏局部治疗,放疗、TACE等;合并免疫抑制机。

DILI诊断标准:无特异性的诊断指标,目前采用的是排除性诊断;首先确认肝损伤,其次排除其他肝病,再通过因果关系评估来确定肝损伤与可凝药物的相关程度;严重程度分级;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肝活检不常规推荐。目前主要采用RUCAM评估法,其他评估法还包括,SEOP法、DDWJ量表、Child-Pugh分级标准。

抗肿瘤药物DILI的治疗及预防:急性期建议使用解毒护肝+抗炎护肝药物;原则上需要待肝脏生化指标回复方可开始下一周期化疗;加强肝脏毒性的监测、谨慎联合用药;异甘草酸镁治疗和预防化疗药物性肝损伤。

未来临床发展需要构建和完善DILI大数据库、建立高灵敏的预测、预警系统;从基因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对DILI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筛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模式。

创新药研发中安全性风险的管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陈晓媛

创新药上市前安全性监控及管控方面,临床试验中的最大安全性风险点是首个人体试验(FIH)。非临床试验对人体反应的预测性有限,在毒理学试验中,啮齿类动物预测35——40%的临床毒性、非啮齿类动物预测45-50%的临床毒性、通过各种试验种属预测65-70%的临床毒性,几乎所有的毒理学试验都会显示药物具有多种毒性,但其中大部分在人体中观察不到或者没有相关性。毒理学试验结果能对潜在临床问题提供方向性建议,但对临床试验结果的预测作用有限。

首次人体研究的安全性风险考虑要特别关注:①涉及多信号通路的相关靶点(多效性作用靶点)的作用方式,如可产生多种生理作用或者免疫或神经系统中常见的靶点。②生物级联效应或细胞因子释放,通过生理反馈机制(如免疫系统或凝血系统)可导致无法充分控制的某种作用的放大效应。③化合物药理作用或PK特征导致与主要靶点不可逆或长期结合的作用方式,如药理活性的持续时间与受体的再生有关,而与分子的PK特征无关。

III期研究数据的充分分析、及时针对安全性信号进行分析和研究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上市后安全性风险的管控要从安全性信息的收集——发现风险、合理用药(人群和剂量)——控制风险、监督管理——管理风险三方面进行。

总之,没有绝对安全的药品,创新药研发和上市应确保持续的获益大于风险,全面检测、及时发现、科学评价安全性风险,制定科学、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专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管控。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毒性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张涛教授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策略

高血压:血压监测,每日至少3次测量血压,掌握血压基本情况,确定自身高血压的分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者60%为盐敏感者),限制盐分的摄入可以部分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同时可以减少脂肪摄入,均衡膳食;根据高血压分级情况用药,往专科咨询寻求降压药物治疗;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药物相关高血压通常部分患者往往合并肾病,因此必须同时检测患者的肾功能,尿蛋白情况,一旦出现高血压危象,必须立即停止用药。

蛋白尿:监测尿蛋白的变化(定性与定量检测),尿蛋白检测最初2个月内可2周1次,若未见异常,2月后可4周1次;避免合并使用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比如中草药、化疗药物;药物治疗,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级,患者可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暂停用药,患者一旦出现严重或致死性的肾功能损害,必须暂停用药,同时对于既往肾功能不全,肾脏功能3期及以上的患者,用药徐亚慎重进行。

皮肤毒性:①告知患者可能引起手足皮肤反应(皮肤变硬或者起茧、发红、疼痛、肿胀、手掌或脚部起疱)。②预防:从用药开始,涂抹保湿霜,穿宽松的衣服、鞋子,避免热水沐浴,米面直接日晒,防晒。③诊断:影响到手和/或足的一些列症状的组合,包括麻木感、麻刺感、烧灼感、红斑、肿胀、皮肤变硬或者起茧、起疱、发干/皴裂、脱屑和/或皴裂。④处理:外用保湿霜,止痒药膏;皮肤专科抗过敏,激素,抗生素治疗暂停/停止用药;症状减缓后再恢复。⑤监控:用药后每日检查手足皮肤变化,注意手足感觉,运动变化情况。

出血及血栓:处理重点不在治疗而在选择人群,从检测、选择、处理三方面进行。

罕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穿孔、影响伤口愈合、心脏毒性、可逆性后脑白质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总结

1.合适药物——合适人群:无活动性出血、凝血障碍;无难以控制高血压、蛋白尿;无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

2. 出现反应——注意区分:蛋白尿(2周左右)、皮疹(2-3周)、高血压、出血及血栓(任何时间)、动脉血栓(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长期卧床久坐)。

3. 依据分级——对症处理:监测血压、尿蛋白、促凝血时间,观察出血、血栓情况,根据分级对症用药,减停药物是关键。

4.特殊药物——区别对待:贝伐单抗(伤口愈合时间、动脉栓塞患者禁用,可逆性大脑后白质病);舒尼替尼(甲状腺功能);TKI类药物(不影响伤口愈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