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安然度夏 调好脾胃是关键

 一葉一如来 2022-06-16 发布于广东

儿童抵抗力低下,成为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令不少家长为之揪心。在疫情反复的当下,儿童应如何防疫?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邓聪近期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儿童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容易外感病邪。提高儿童抵抗力的关键是调理好脾胃,强壮体质才能远离疫病。

3年来,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病例也随之增多,其中儿童“中招”的也越来越多,最小患者才出生4天。在这个特殊时期,提高婴幼儿、儿童的抗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脾胃虚弱易引发外感

经常听到有家长诉说,自己的孩子免疫力低下,总是生病,要常“跑”医院。“孩子的免疫力低下都有哪些表现呢?”记者问。

邓聪说,在临床上,一般儿童出现频繁感染,如腹泻、感冒等,每次生病很难自愈。每次细菌感染后,尽管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效果仍不好,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并伴有生长发育滞后等,这些表现都提示孩子的免疫力低下,应引起家长的关注。

图片

邓聪进一步解释说,免疫力低下,中医认为本质都是因为机体正气虚弱。《黄帝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人、儿童都属于容易被外邪(病毒、细菌等)侵犯的人群,主要是因为他们正气不足。不过,两者正气不足的原因却有区别:老人体弱多病,机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的影响等导致正气弱。儿童则是属于生理性正气相对不足。《黄帝内经·灵枢》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论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邓聪还说,小儿为“纯阳”之体,小儿以阳为用,就机体本身阴阳来说,阳气相对偏旺,表现出生机蓬勃,发育较为迅速的特点。也就是说,儿童在脏腑未强,精气未盛的情况下,生长需要大量的精气支持,这些都需要后天之本——脾的支撑。不过,小儿又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因为小儿脾胃功能发育未完善,部分儿童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损伤脾胃等原因,脾的功能更不足。

图片

中医认为,“正气”可以抵御外邪入侵人体,而人之正气需要脾的滋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作用,它提供的营养物质能够使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正常。若脾胃虚弱,不能生化营卫气血,则内不足以维持身心的活动,外不能抗御外邪的侵袭。《素问·痹论》日:“卫气,水谷之悍气”,卫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当损伤脾胃,生化无源,肺卫之气虚弱,机体就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引发外感。

调补脾气可提高免疫力

“你的孩子好瘦啊,细胳膊细腿的”、“你们怎么养孩子的啊,肯定是营养不良”……

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长得白白胖胖=健康。特别是在婴儿期,家里有个胖娃娃,到哪儿都逗人爱,白胖也证明家长养得好。那么,孩子胖就健康?

“因小儿'脾常不足’,所以容易出现正气相对不足,令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吃多点,长胖些,就会身体好,其实并非如此。”邓聪对此认为。

调补脾气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脾胃健运,营养均衡是关键,不能过多,超出了儿童脾胃的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水谷不运,痰湿停聚,导致虚胖。可见,小儿长得白白胖胖不一定健康,过度肥胖其实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

如果孩子被过度喂养,导致肥胖,会影响成年后的健康。有研究指出,超重儿童,长大后患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几率显著增加,免疫力低下。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儿童如何提高抵抗力?”记者问。

邓聪说,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因感受“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而入,病位在肺。对儿童,预防新冠肺炎的首要措施是注射疫苗;按要求做好防护,避免聚集、戴口罩、注意卫生;增强个体正气,关键是调脾胃,强壮的体质才能抵抗外邪。

图片

其实,注意生活细节,就能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减少患病。孩子偏食,就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导致抵抗力下降。肉、蛋、新鲜蔬菜水果尽可能多样,少吃油炸、熏烤、过甜食品。不要吃得过饱,避免脾胃负担过重,容易发生积食、腹痛,导致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时间也是提高免疫力的好方法。儿童每天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且要在没有夜灯的黑暗环境中,才能保证褪黑素分泌,使他们得到充足的休息,从而增强免疫力。

运动也能提升人体免疫力,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机体代谢,加快营养吸收。运动能使脾胃得到健运,因脾主四肢,四肢肌肉运动,脾胃也相应得到健运。

邓聪还强调,对于儿童,健运脾胃可提高免疫功能,但不要过度使用补气中药食材(如黄芪、党参等)和保健品,小儿盲目“补”、过“补”都不可取。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儿童营养补给品,应注意甄别,咨询医师后使用。

夏季如何远离疾病?

6岁的小冬,虽平素体健,但一到夏季就频繁感冒,成为医院的常客。

“经向家长询问病史发现,患儿一到夏季就爱吃冰激淋,几乎每天一支。其病因是脾胃虚弱、正气不固。由于长期喜好冷食,损伤了脾胃,运化失常,久而久之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弱,就容易感受外邪致病。”邓聪认为。

邓聪说,通过指导患儿家长注意均衡饮食,戒冷食,避风寒,适量运动,并经中医辨证论治,患者的脾胃功能改善,正气提升,体质也增强了,患病次数就减少了。

邓聪表示,夏季,万物生长的旺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繁殖,是各种传染病如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等的高发季节。夏季炎热,喝冷饮、吃冷食易导致儿童脾胃受损,易患胃肠型感冒,出现腹痛、腹泻、纳差、低热等症状。此外,夏季也容易出现小儿夏季热,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长期)发热、多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烦躁、易哭、皮肤唇舌干燥等症状。

夏季小儿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肥腻、冰冷食物,可适当用消暑生津、健脾利湿的食材做菜或煲汤,如赤小豆、薏米、玉米须、茯苓、芦根、竹叶、扁豆、绿豆、荷叶、冬瓜、凉瓜等。

如果小孩饮食积滞,呕吐食物残渣,味带酸腐,不思饮食,大便臭,小便黄,可以用“柠檬薏米饮”。它做法简单,柠檬半个,生薏米15g,熟薏米15g,白砂糖适量煲水,有健脾开胃,清热利尿,消食导滞,生津止渴的作用。不过,胃酸过多的人不宜饮用,小便频、夜尿多的人也不宜多饮用。

图片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容易损耗津液,故夏季要多饮水,多吃益气养阴清热的食材,如莲子、百合、太子参、沙参、玉竹、麦冬、银耳、雪梨、海底椰等。

夏季高温,应保持居室空气流畅,清洁凉爽,适当使用电风扇或空调,但温度和风力要柔和适度。小儿着衣要宽大,质地要柔软、舒适,出汗后勤换衣服。同时,鼓励进行户外活动,以提高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邓聪推荐2款夏天提高儿童免疫力的食疗方,大家不妨试试。

山楂鸡内金糖水

材料:山楂肉15g,鸡内金10g,白砂糖适量。

做法:将山楂肉和鸡内金分别洗净,放入瓦煲,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沸,然后改用中火继续煲一小时左右,再放入适量白砂糖,即可饮用。

作用:健胃消食,导滞去积。胃酸过多的人不宜饮用。

布渣独脚金瘦肉汤

材料:布渣叶15g、独脚金6g,白萝卜1条,瘦肉150g,蜜枣2枚,盐适量。

做法:将布渣叶、独脚金、瘦肉分别洗净,备用;白萝卜去皮,切厚件;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沸,然后放入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继续煲2小时左右,加盐即可饮用。

作用:健胃消食,清热导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