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2022年06月06日 B05版
![]() ![]() 徐静 位于苏州灵岩山的馆娃宫,乃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兴建。馆娃宫因倾城倾国的西施而闻名天下。 一 灵岩山地处木渎古镇、太湖之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馆娃宫建于灵岩山,相传,这里也是越国奉献美女西施的地方。吴人称美女为娃,馆娃宫即美女所居之宫。宋代范成大《吴郡志》载曰:“馆娃宫,今灵岩寺即其地也。山有琴台、西施洞、砚池、玩花池,山前有采香径,皆宫之故迹。” 史书记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伐越之战中箭而死,其子夫差继位。两年后,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闻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正日夜练兵准备伐越,遂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国组织精兵迎头痛击,两军在太湖夫椒山展开激战,越军大败溃逃,吴军乘胜追击。越王勾践率残兵五千人退守会稽山,吴军则占领越都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团团围住会稽山。无奈,勾践只好向吴国称臣求和,并忍辱负重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卧薪尝胆,力图报仇雪耻。《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国谋臣文种向勾践献上破吴灭敌之“九术”,其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这条美人计谋颇具针对性,得到勾践的充分肯定:“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于是,勾践命大臣范蠡全国选美,在苎萝山下发现美女西施。美人的标准,除了美貌,还需体态美、善歌舞,因此,据传,越王安排专人对西施进行专业培训,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将西施这名浣纱女培训成为一位婀娜迷人的绝色宫女。 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特别开心,认为此“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为宠幸西施,夫差大兴土木,建造富丽堂皇的馆娃宫——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比较完备的早期诸侯王室园林。宫内铜勾玉槛,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西施凭借美貌与歌舞,引得吴王神魂颠倒,日日深宫醉不醒。倾城倾国之西施令馆娃宫史上留名,至今,灵岩山尚存不少馆娃宫遗迹,包括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屧廊、琴台、西施洞等等,引人探访追思。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馆娃宫诗,供后人欣赏。 盛唐大诗人李白多次游览苏州的名胜古迹,写下了《乌栖曲》《苏台览古》等佳作。还有一首《西施》与馆娃宫有关,诗曰: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可谓中国古代颇具传奇色彩的一段历史。但凡说到吴越争霸,说到勾践灭吴,就不能不提到越女西施,因为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绝色美女之首,是勾践实施亡吴九术之美人计的女主。 李白这首《西施》开头两句写西施原本是越国浣纱溪边的浣纱女,出生于诸暨苎萝村。苎萝山,位于浙江诸暨南,春秋时期属越国。苎萝山下有浣纱溪,西施的父亲卖柴,母亲浣纱。西施自幼常随母亲浣纱溪边,故又称浣纱女。三四句“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描写西施秀色出众,闭月羞花,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紧接着四句进一步描绘西施的天生丽质、不施粉黛、清秀脱俗。李白此诗比较直白,描绘了绝色佳人西施之美貌,描述了勾践实施美人计及其结果。西施的绝世容颜让夫差神魂俱醉,也因此提升了馆娃宫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吴王夫差也因沉湎美色而国破身亡,越王勾践最终灭吴雪耻。 二 中唐诗人殷尧藩写有一首《吴宫》进一步挖掘越兴吴亡的缘由:“吴王爱歌舞,夜夜醉婵娟。见日吹红烛,和尘扫翠钿。徒令勾践霸,不信子胥贤。莫问长洲草,荒凉无限年。” 春秋晚期吴越争霸这段历史精彩纷呈,是历代诗人非常热衷吟咏的内容,尤其是吴王夫差弃用忠臣伍子胥而导致国破身亡的深刻教训,成为后人总结、反思的重要题材。 如前所述,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是吴国灭越的最好时机。吴越两国是同处东南沿海地区的诸侯国,均在长江下游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同壤而世为仇雠”,两国土地相连,习俗相近,利益冲突,为了相互争夺土地和人口,常年争战不休,世代为仇敌。翦灭越国本是夫差父亲吴王阖闾多年来一贯坚持的战略目标,然而,夫差目光短浅,听信谗言,轻率地放弃了这一基本战略目标,这就为后来越国灭吴埋下了祸根。 当时,战败溃逃的勾践被困在会稽山上。听从谋臣的计策,勾践派大夫文种向吴王夫差求和称臣。此时,初尝胜利滋味的夫差若能听从伍子胥的意见,除恶务尽、穷寇必追,一鼓作气灭了越国应该不难做到。只可惜,夫差不像其父阖闾具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正如孔子学生子贡对夫差的评价“吴王为人,贪功名而不知利害”,夫差没有战略家的头脑,只贪图眼前功业虚名而不懂得长远利弊得失,被越国君臣的花言巧语所忽悠。伍子胥竭力劝谏吴王夫差不要上当受骗,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灭掉宿敌越国。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因为吴越两国在地理、气候、风俗习惯诸方面均有共通之处,互相吞并成为必然,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势不两立的形势不可能改变。具有战略眼光的伍子胥对吴越两国的形势洞若观火,并且敏锐地发现越王勾践能忍辱吃苦,会收买人心,怀有灭吴的虎狼之心,若不趁机灭之,必将成为吴国后患。当时,伍子胥劝谏道:“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然而,不幸的是,夫差就是听不懂也听不进伍子胥的耿耿忠言,他欣然答应了勾践求和称臣的要求,被越国君臣牵着鼻子走上了错误道路。 《吴越春秋》记载,当越国向吴王进献美女时,吴国大臣伍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然而,夫差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谏言,还认为这是勾践效忠吴国的表现。殷尧藩这首《吴宫》写吴王夫差在馆娃宫日日沉醉于美女歌舞,不信不听贤臣伍子胥的忠告,因此导致了越王勾践复兴称霸、吴国灭亡的惨祸。 晚唐吴中著名诗人陆龟蒙也曾寻访馆娃宫,其诗《吴宫怀古》写道: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香径”即“采香径”,位于苏州灵岩山南,通胥口香山。相传,吴王种香草于香山,采香径专为西施与宫女泛舟去香山采香而开凿。此诗毫不客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吴国统治者。夫差不仅奢侈荒淫,而且目光短浅,没有战略眼光;任用奸臣,没有识人之明;刚愎自用,没有纳谏的雅量;北上中原穷兵黩武,造成国内民不聊生,民心丧失……“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两句尖锐地揭示出历史真相,表明吴国灭亡之故,并非红颜祸水,见识高超。要知道,历来吟咏西施的诗作多把亡吴的缘故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男性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陆龟蒙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打破了“女人是祸水”这一传统的陈腐观点,闪射出深刻的思想光辉。更有意义的是,诗人吟咏吴宫故迹,不仅是对历史的慨叹,而且也是对晚唐腐败现实的针砭,令人深思。 三 春秋时期夫差所建的馆娃宫中,有条颇具特色的长廊名为响屧廊。《吴郡志》云:“响屧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屧,廊虚而响,故名。”屧,即木底鞋。当年,吴王夫差得知西施擅长歌舞时,命人将馆娃宫一条长廊的地下挖空,然后放进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等越女吴娃穿着木底鞋在长廊上翩翩起舞,脚下就会发出有节奏的回声,清脆悦耳,此廊因此得名响屧廊。 响屧廊可谓灵岩山上著名古迹。北宋初期曾在苏州任职的王禹偁,雍熙二年(985)游灵岩山,想到这里曾是吴国馆娃宫旧址,想起那位至今仍被一团迷雾笼罩的吴宫红颜,想起那位犯颜直谏的忠臣伍子胥,想起当年吴王夫差的一时雄霸和瞬间衰亡,诗人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在响屧廊壁上,写下《题响屧廊壁》:“廊坏空留响屧名,为因西子绕廊行。可怜伍相终朝谏,谁记当时曳履声。”诗写长廊虽坏,却因西施曼妙的舞步声,人们千年不忘;而当年那位终朝直谏的伍子胥,急步朝堂,曳履奔驱,谁又能忆起他的忠言,还有他急促的脚步声呢?令人感慨不已。 明初大诗人高启的《响屧廊》也具有精警内涵。诗云: 君王厌丝竹,鸣屧时清耳。 独步六宫春,香尘不曾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遗址。 响沉明月中,迹泯荒苔里。 此夕意谁过,空廊有僧履。 诗中的“麋鹿”是个典故。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缺乏慧眼,看不清假装臣服的勾践具有卧薪尝胆复国灭吴之心,伍子胥直言劝谏没有效果,因此叹息道:“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意即吴国即将灭亡。高启在此用“麋鹿”的典故,说明吴王夫差沉醉于西施美色,不纳忠臣伍子胥的谏言,最终招来亡国之祸。诗人感叹曾经强大的吴国就在西施的举足之间倾垮了。响屧廊故迹荒芜,明月当空,此时此刻僧人行走廊上的声音,却是那么清晰。历史竟如此富有戏剧性。 清代诗人庞鸣写有一首《吴宫词》构思新颖:“屧廊移得苎萝春,沉醉君王夜宴频。台畔卧薪台上舞,可知同是不眠人。”诗人用对比手法,写吴王夫差频频夜宴荒淫奢侈,而越王勾践则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报仇,同是不眠人,对比如此鲜明,两国的兴亡成败由此可见。史载,吴越夫椒一战,勾践失败后表面上向夫差称臣,用花言巧语忽悠吴王,而内心深处并不甘心,后“闻吴王淫而好色”,便进贡西施等美女珍宝取悦夫差,诱惑其进一步奢侈腐败;而与吴王夫差荒淫堕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王勾践则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富国强兵。20年后,即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终于复仇灭吴,成为新的霸主。 春秋晚期吴越争霸这段历史虽然短暂,却是江南大地历史舞台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历代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吟咏馆娃宫的怀古诗篇,抒发兴亡盛衰之感,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再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