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江口之鸟 2022-06-16 发布于广东

倩颢文史局 百家号

发布时间:2022-06-12 

人心有两面,一面是佛,一面是魔。成为佛需要苦修,成为魔只需要一瞬间的堕落和沉沦。匡衡小时候家贫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故事,想必大家很多人都听说过。按理说,匡衡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学习,长大后必定会成为一名熟读经史的大才!

为什么课本中只对他小时候的故事进行了记载传扬,没有记载他长大后的事儿呢?许多老师也不愿意告诉学生们他长大以后到底做了什么事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自幼喜好读书,家贫便凿壁偷光

匡衡生活的年代在西汉中期,西汉经过文景之治,百姓轻徭薄赋,国库日渐充盈。面对匈奴的入侵,汉武帝几十年与匈奴作战,耗尽了国库的钱财,人口大量流失,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后来经过昭宣中兴,勉强恢复了一些国力,但西汉土地兼并的问题已经是积重难返!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匡衡出生在了这个时期,身为底层的老百姓,匡衡家徒四壁。他有一个爱好,就是读书,可是他白日要劳作,夜晚读书,家里没有钱买足够的灯油,怎么办呢?他看到邻居家有足够的灯油燃烧照明,于是便将自己家和邻居家挨着的墙壁凿了一个小洞,让邻居家的光亮透过小洞射进来,他借着小洞射进来的光继续读书。

匡衡喜爱读书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可是家里也没有钱供他买书,他听说附近有户有户富有的人家家里有很多书,于是他便去那家打工,不要工钱,只要那户人家肯把自家的书给他诵读就好。那户人家的主人见匡衡如此酷爱读书,便把自家书给匡衡诵读。后来匡衡渐渐长大,读了很多书,出口便能成章。他给附近的人讲书,妙趣横生,人们对他印象极佳。

成年入仕,初期也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

由于匡衡积年以来,对《诗经》、《孝经》之类的明经书目早就背诵得滚瓜烂熟,并且字字文义皆通。他在乡亲们之中,口碑极佳,“六经”考试对他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扭转人生的机会。他前后考了九次,只考中了丙科,仅被授予了“文学卒史”这样的小职。

相比于白发苍苍才得到周文王赏识的姜尚,匡衡的运气实在要比姜尚好上很多。虽然匡衡考试屡屡受挫,但当时的皇帝刘奭非常崇尚儒学,他看中了熟读经学的匡衡。破例的擢升匡衡为博士,给了他“给事中”的职位。匡衡从此也因为汉元帝的赏识,一路飞升。从给事中到光禄大夫,做光禄大夫期间还兼任太子太傅,后来又升至御史大夫。

为了感念汉元帝的知遇之恩,他直言进谏,很多建议起初没有被汉元帝采纳,匡衡与其他臣子不同,他巧妙地利用了汉元帝喜爱的经书中的语句,侧面的向元帝谏言,也因此作出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元帝对匡衡的宠信日益加深,将已经是御史大夫的匡衡擢升为代理丞相,希望匡衡更加勤勉,帮助他治国理政。

本可成为一代良臣,谁曾想一失足成千古恨

也许是匡衡的仕途过于顺利,天子近前,匡衡渐渐地迷失自我。他不再向天子进献良言,而是利用天子对自己的宠信,任意诬陷、打压朝中的忠臣良将,还私吞田地高达四万亩。匡衡为了一己私欲,与当时的中书令石显勾结在一起,诬陷朝中的忠臣良将。当时刚刚对战匈奴大胜归来的将军陈汤,原本应当受到汉元帝极高的奖赏,但却被匡衡和石显两人联名上奏诬陷,汉元帝听信了二人的谗言,并不打算给大胜归来的陈汤任何封赏。

幸好朝中也有看不惯二人所作所为的大臣向元帝进谏,如果不给得胜归来的陈汤将军任何封赏,会寒了将士们的心,最终导致国本动摇。汉元帝架不住正直的臣子们谏言,最终只给了陈汤一个名义上的虚职,关内侯,食邑只有三百户,和匡衡几十万的食邑比起来,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匡衡为什么要诬陷对西汉有贡献的陈汤将军呢?因为他害怕元帝对陈汤将军的信任超过自己这个代理丞相,看着陈汤将军如此结局,匡衡才勉强作罢。

汉元帝去世后,汉成帝继位,匡衡和石显的所作所为败露,匡衡为了自保,将所有的恶行都推给了石显,并向皇帝告发了石显,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匡衡虽然暂时摘清了自身,很快就被别人告发,加之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成帝并不像他父亲汉元帝那样宠信匡衡,匡衡很快就被废除了代理丞相的职务。匡衡从一只狐假虎威的老狐狸,瞬间跌落神坛,最终只能回到家乡潦倒度日,他本人也从家乡的骄傲变成了家乡的耻辱。

匡衡从励志少年变成恶霸巨贪给人的深思

鲁迅曾说过:“一旦奴隶翻身成为主子,他就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权力,他之前被权力压迫的内心的黑暗面会反噬出来,发泄到奴隶身上”。匡衡虽然不是奴隶,但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契合了鲁迅所说的话。

幼年的极度贫苦在匡衡心中埋下了深深地根,即使他后来官至代相,权倾一时。也无法满足他心里对物质的极度渴望。有人曾说过,一个人是否能被称之为英雄,那要看他做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天下百姓,这个人有资格被称为英雄。如果是为了他自己的一己之私,那么这个人只能是奸臣或者枭雄。如果匡衡前期是良臣,那么后期他的所作所为说他是奸臣也不为过。

结语:所以后世教学,只采用了他小时候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而不敢告诉学生们他长大后因为贪腐成为国家的蛀虫,因为他小时候的故事是教人上进,长大后的事情是误人子弟。一个人的精神上的贫瘠,远比物质贫瘠要可怕得多。

对于元帝的赏识之恩,匡衡不仅没能终身报效,还诬陷栋梁危害国家,利用元帝的宠信为自己谋取私利。《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熟读经书的匡衡很显然没能经得住诱惑,所以小时候很励志,长大了却成了恶霸巨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