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 老师为啥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

 懒人老崔 2020-03-05

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人们的视野也愈发开阔,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故事无一不在改变着一个人的性格,曾因'凿壁偷光'而被人所熟知的匡衡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们在课本学习'凿壁偷光'这个典故时,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匡衡长大后的故事,这是有原因的。从小敏而好学,最后考取功名的匡衡在官场的黑暗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勾结党派,贪污受贿,最后因分赃不均被同党上疏弹劾,被贬为庶民,晚年凄苦。

少年凄苦,步入官场

匡衡出生于西汉时期的一户农庄里,父母辈世代务农,因为苛捐杂税的横征暴敛,再加上天气时而大旱,匡衡家从小就异常贫穷,不过好在他对生活始终抱有希望,认为只有读书考取功名,进城为官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买到《诗经》后,匡衡夜以继日的学习研究,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他都会带着学习时遇到的疑问去请教当时的博士。博士见他如此刻苦,又听说过他为了深夜读书而凿壁偷光的故事,便不收一文费用。

或许是因为对于学术的理解太过深奥以至于无人能懂,又或许是因为考场黑暗,匡衡的仕途并不顺利,考取功名九次而不得状元,直到最后一次考试才获得了丙级,被补为太原郡的太学卒使。

初入官场的匡衡是个无人问津的小卒,每日只是帮助官员整理书籍,但在这过程中,它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诗经了解了更多了思想,这也使他的学识更加根深蒂固。

在某日,匡衡闲来无事与人交谈对《诗经》的看法,他所提出的观点与解读另辟蹊径,一句话竟有多种含义,吸引许多人前来参观。后来经过口耳相传,匡衡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就连当代经学家们都对他的见解深感认同。

这件事传到了当代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耳中,出于好奇之故,太子便微服前去一探究竟,果然如传闻所言,听后竟倍觉身心舒畅,与传统先生讲经的枯燥大有不同。

仕途顺利,一路高升

此后,太子便常常邀请匡衡来府上做客,听他讲述知识,每逢聚会二人都相谈甚欢,匡衡也因此颇得太子赏识。太子即位后,破例迁匡衡为博士,将他直接升任到一个权力很大的部门,就这样,匡衡开始正式走上了仕途。

某年,长安城发生日蚀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古人封建迷信,歪门邪教趁机开始大肆宣扬,一时间城民人心惶惶。各地甚至有民众暴动的情况。匡衡临危受命,用讲经的办法安抚群众,再引用诗经中的话上书皇帝,意在倡导宫中要用度节俭,停止奢靡之风,朝廷可以将省下来的钱赈济受灾百姓,以安抚民心。

皇帝欣然接纳了匡衡的建议,立刻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场风波才得以停息,匡衡也因此被升职为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当朝太子读书。

得到了汉元帝的重用后,匡衡从前积累的知识一瞬间有了用武之地,每次参与朝中大事,他都会在皇帝面前引经据典,舌战群儒,帮助朝廷度过了许多难关。

在他的倡导下,大臣们也开始研究起儒家之风,又恰逢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风盛行,匡衡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他所提出的言论大部分都迎合了当朝百姓的需要,皇帝也很高兴看到黎民百姓心态平和,不会有人起谋反之心,所以再一次提升了匡衡的官位至御史大夫。当朝丞相韦玄成病故后,汉元帝封他为代行丞相之职。

迷失本心,黯然归乡

匡衡在朝中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从当初无人问津的草民到达这个地位只不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可惜的是,他在名利与地位的剧烈膨胀下,迷失了本心。

升任丞相后,他与朝中宦官石显勾结,组成党派,专门整治对自己地位有威胁的人。对石显的横征暴敛,贪污受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得知当朝名将陈汤在前线击破匈奴立了大功后,害怕此人获得太多的赏赐会对自己不利,便在将军凯旋归来的路上,用无中生有的罪名向皇上参奏,称其'父丧不归,谎报军情,不忠不孝'。

皇帝也被匡衡的引经据典说的信以为真,便打消了重赏将军的念头,只给了他象征性的奖赏,封了一些虚名的官职,陈将军在前线九死一生归来后,就这样被当朝贪官害了一次。

石显死后,其余同党担心自己会有同样的下场,便偷偷向皇帝揭发了匡衡当了宰相后的种种行为。汉元帝早已想将朝中老臣换掉,听到这番说辞后便不假思索地立刻革了匡衡的宰相一职,也同样将他贬为庶民。

匡衡在返乡的路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出身卑微到荣华富贵,都好似梦境一般,只可惜在他大彻大悟之时已经来不及了。就这样,一代宰相匡衡被贬回乡里,在无尽的悔恨与凄苦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曾经从老师口中学到的匡衡,凿壁偷光,最后考取功名,多数孩子们都因为其刻苦的精神而发奋图强。可为了不让孩子们接触到阴暗的一面,老师从未说过匡衡的下场,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