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名利熏心,只手遮天无人敢惹,结局悲惨

 昵称413468 2020-03-19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杜甫
我们在小时候就从老师那明白一个道理,好好读书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然后老师还会给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范仲淹划粥割齑、匡衡凿壁偷光等典故。其中匡衡的凿壁偷光应该最为大家熟知,他更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榜样,但是老师好像从未讲过匡衡长大后的事,那么匡衡凿壁偷光的后续究竟是怎样的呢?
凿壁偷光的好学郎
匡衡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家境十分的贫寒,他出生在西汉时期一位农民家里,祖上也都是世代为农。穷归穷,但是匡衡从小就有理想,要考取功名在自己这代彻底摆脱贫穷。
不过在当时朝廷大肆苛刻收税,天气大旱收成也差,所以匡衡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更谈不上有多余的钱去上私塾读书。所以匡衡只好给地主家做做零碎的琐事,积蓄点钱给自己买书,等存了好久终于够,就兴高采烈的都拿去买了一本《诗经》,全然不顾自己早已经饥肠辘辘。
有了书后,匡衡就彻夜的学习研究《诗经》的典故和内容。因为匡衡家里没有灯,于是就凿开隔壁的墙壁借用光线来读书,就有了后来凿壁偷光的典故。匡衡有了不会的地方就跑去请教当地有名的学者,学者一开始不耐烦,毕竟没上过学的孩子能提出啥问题。但是慢慢的他还是被匡衡的勤奋努力所打动,于是免费把自己所会的东西教给了匡衡,从未收过他一文钱。
九次考取功名,终于挤进了官场
可能匡衡从小就没接触过系统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异于大众,匡衡的功名之路一直不顺利,一直考了九次都没能考上状元,最后勉强及格达标获得了一个小小官职,成为太学卒使。太学卒使每天的工作也就是帮其他官员整理整理书籍,毫无实权,不过匡衡是乐在其中。因为他每天整理书籍时都可以翻翻其他的书,学习里面的知识。
原本匡衡觉得自己的仕途毫无希望,没想到自己闲暇时与同僚聊到关于《诗经》的言论竟然火了起来。原来匡衡看到自己同僚们在谈论《诗经》正吵着不可开交,于是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僚们仔细一听竟然发现匡衡的观点另辟蹊径,打开了《诗经》的新天地,于是对匡衡赞不绝口。旁人将事情记录下来与他人分享,都觉得匡衡有大家风范,渐渐匡衡的名气也大了起来。
正巧当时太子广招天下奇才为自己所用,也对匡衡之事有所耳闻。于是太子忍不住好奇就微服出宫找到了匡衡,在询问的过程中太子发现匡衡的确如传闻的那般有着经纶之才,所言生动趣味非传统先生所言之枯燥。于是起了爱才之心,时常邀请匡衡来府上做客。
匡衡与太子两人时常在府上讨论学识,相谈甚欢。太子不懂的问题都能在匡衡这有所解决。长时间的交流下太子也对匡衡的人品有所了解,也觉得他是可用之人。等到太子继位后,急需要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势力,于是破例重用匡衡,对他赋予重权来辅佐自己。
平步踏青云,步步高升
匡衡看到自己终于成一名无名小卒荣升为朝中大臣,心情自然喜乐交加。匡衡也没有辜负皇帝对自己的厚望,他在朝中坚决拥立新帝的威严,交代给他的事匡衡从没有含糊。每当朝中有大事需要群臣商议时,匡衡都会直言进谏,将自己所会知识灵活运用,在皇帝面前引经据典。皇帝也很乐意接受匡衡的建议,多次在文武百官面前对匡衡百般称赞。
其它大臣心里也不是滋味了,这匡衡在之前就是个无名小卒,现在凭啥能压在自己的头上。于是朝中也学起了匡衡的学问,研究儒家智慧。人家学着学着对匡衡也服气了,也明白人家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后来国内发生了多起自然灾害,百姓们都是人心惶惶。有奸戾之辈趁机宣传自己是上天的使者,迷惑百姓的思想,以至于各地都有百姓暴动的事情发生。皇帝得知后也担心民众会受邪教蛊惑做出不智之事,于是他让匡衡负责去安抚百姓。于是匡衡以讲经的方式提醒民众最近频频天灾非大凶之兆,并告知他们朝廷会想办法来解决因为灾难所造成的损失。
然后匡衡上书给皇上,建议在朝中宣扬节俭之风,这样可以把省下的钱用来救济百姓。皇帝接受了匡衡的建议,大力整改了朝中宫中的风气,百姓们看到朝廷的的确确给他们弥补损失,于是对朝廷百般爱戴,对邪教的言论自然也不听信了。皇帝看到民众稳定再无动乱发生,对匡衡又是升职又是加薪。后来丞相病逝后还提拔匡衡做丞相。
典故"凿壁偷光"背后,匡衡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那会有人疑问,匡衡最后发展的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老师没有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权力是腐蚀人心的毒药。匡衡在朝中地位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十几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穷书生,这身份的跨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匡衡自然也想不到,在滔天的权势下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好学的初心,他迷失在了名利之中。
升职宰相后,身边人的恭维让匡衡内心早就飘飘然,他为官也不像以前那样清廉,反而与其他官员一起开始腐败。身居高位的人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天下百姓。
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地位,匡衡与宦官结合组成党派,在朝中打击异己。当时朝中名将陈汤从前线击破匈奴立下大功,匡衡害怕陈汤会影响自己的地位,竟然在皇帝面前造谣陈汤罪名。皇帝一开始也是不信,但是匡衡借用典籍指出陈汤的罪名,皇帝看匡衡说的有理有据也就信了。对陈汤非但没有奖赏反而还责罚了他。
其它官员在朝中如履薄冰,生怕得罪了匡衡,但是也有的却不甘心,在朝堂上弹劾他。弹劾的多了匡衡也慢慢的在皇帝面前失了宠,或许是皇帝也觉得匡衡权力太大了,后来就革去了匡衡的职位,让他回家养老了。
所以我们从未在老师口中得知匡衡的下场,是不希望我们学习到匡衡负面的一面。匡衡少年所表现的勤奋读书是我们的榜样,但是在官场中匡衡并没有坚守自己的立场迷失了本心,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