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三十年前的中考,一代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刻下了不平庸的人生

 振王府图书馆 2022-06-16 发布于湖北

高考刚过,中考又至。一样的牵肠挂肚,全城动员。

现在的中考,相对比较单纯,就是力争考入重点高中。

三十年前的中考,比较复杂,一等是重点高中,二等是初中中专,三等是普通高中。西魏遗少的故乡在山东,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那里的中考比高考更重要,特别是对农村孩子,简直就是高考的前奏。

图片

对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中专生”是一个陌生名词。可三十年前,“中专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身份,荣极一时,多少人期盼成为其中一员而不可得。

这里有个大的背景,中专生是时代的特有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不久,社会进入高发展时期,但人才出现断层,缺少的不仅是高知分子,还有技能型专业人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工厂技术员、基层乡政干部等领域青黄不接,急需补充年轻血液。

中专生,是一代人的爱与恨,一代人的沉与浮,一代人的悲与欢。

图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候的农家少年都想考初中中专。中专学校有师范、卫生、农业林业、财税等专业,考上中专马上就转城市户口,公费培养,国家包分配,毕业就是干部待遇,既可补贴家庭经济来源,又非常体面荣耀。

根据不完全统计,八九十年代1000万初中生中,只能考上20万左右中专生,可现在1000万高中生,能考上800万左右大学生。农村的孩子,能够考上中专学校,是一件改变人生的大事。

当时的中专生都是佼佼者,在大学录取率很低的时代,考取中专如同现在考取研究生。特别是在城乡差别明显的情况下,考取中专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农门”。

图片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非常了不起,如果当年这批人上高中考大学,多数人能考上985211大学,也有可能上清华北大。

八十年代末的农民家庭,家里人口众多,尽管都辛勤劳作,但日子仍然十分贫苦。万一考上重点高中,也不代表着可以读大学。那一代心目中,让孩子上中专,是最好的选择。多数村里人有一个共识,考不上中专,就不用读了,早点去打工吧。

当时流行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身上,几乎都有那些中专生经历的影子。

图片

三十年前的初中中专,学制一般两三年,两三年后便可以工作挣钱。那个年代的中专校园,是最美的青春,大家多数都来自农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勤劳耕作,每个人都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也没有毕业找不到的工作的顾虑,也没有食不果腹的担心,一切都是美滋滋的。

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很多中专生会躺在小城市公园的躺椅上,仰望蓝天白云,想起家中劳作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于是眼里就充满泪水,写下最美的诗歌。那个年代也有远方,也有一种东西在向他们召唤,他们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

那个年代的中专生,曾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年轻人,但从始至终都在凭借顽强毅力与生活抗争。他们的信念就像是火种,每个年轻人都能看到光亮,都主动获取知识和希望的力量。

图片

三十年前的中专生是幸运的,毕业后国家包分配,二十岁出头就参加工作,挣钱贴补家用,大多工作还不错,早早结婚生子,生活也不差。三十年前的中专生是不幸的,后来的时代发生急剧变化,这些人的工作和生活,充满各种不顺利,学历低、起点低、工作环境粗疏,每位主人公大多都是于连式的小人物,但却都对未来充满希望,从未被苦难打倒,这也许是那个年代所受教育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中专毕业后,他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回到家乡,做了小学或初中教师、粮管所保管、基层干部、医院医师等。这批人往往都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的现在还成了某领域行家里手,充当着基层治理领域的中坚力量。

图片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到现在为止,这里面绝大多数人仍在区县从事基层工作,每个人脸上已经写满了沧桑。这一代人的故事,恰是年逾不惑的枸杞中年,在现实世界中,走过的不平庸人生。

偶尔因为某个事件,大家聚集在一起,谈各自的酸甜苦辣、各自的漫漫心事,甚至各自的爱情秘密。说到高兴处,手舞足蹈;说到伤心处,人人欷歔。

面对现实,反思当初,有多少不如自己成绩好的同学上了大学,出路比自己光明得许多。这样的命运反差,曾深深地剌激过每一个中专生。当年,他们其实只有十六七岁,正是做梦的年龄,但梦提前终结,他们只能弯下腰去,做一块垫脚石。

图片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也有表现不俗者,不少人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大专、本科学历,不少人成为硕士、博士,晋升到副高、正高,在单位里当年的中专生不比后来的大学生逊色多少,不乏有部分比大学生更优秀。

那些年银行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今天有的坐在区县分行、支行行长位置,这让今天许多985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羡煞红眼。

西魏遗少前几日参加一个论坛,曾专门总结这个曾火热的中专生现象。

作为一个八十年代放歌的群体,这批人曾是高扬理想的一代,用自己出类拔萃的行为实践、用炽热如火的青春,去书写属于时代的篇章。

图片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坚守“人”之本性的一代。那一代人身上最为可贵的,就是保持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风骨”,在复杂的社会矛盾旋涡中,他们始终不渝地坚守着灵魂深处那一方“澄明之境”,他们的爱情观、事业观,既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又演绎着人性的隽永和美丽。

许多年过去了,中考又来临了。这批考生的父辈,就有那个年代的中专生,他们为生活奋斗、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仍旧令人为之动容。因为,我们总能在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图片

以《平凡的世界》叙述结尾:“少平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