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火车司机的三十年

 冬歌文苑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火车司机的三十年

30年前,我脱下一身戎装,被招入了武汉铁路局,成为了一名职业的铁路货车司机。再过几个月,我将告别相伴了30年的机车,开启我的退休生活。仿佛一晃而过的30年,我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大跨越、大发展,所经历的故事,不可能用几篇文章就能够记完,只能用自己拙略的笔,写下部分片段,向我的铁路司机生涯致敬,向中国铁路的发展致敬。

曾几何时,我们铁路工人被社会上称为“铁老大”,那时,铁路人的一身制服、大盖帽,尤其是带有“工人”字样的衣扣,确实让我们自豪过。穿着那一身制服,走起路来还是很精神的。看外表,铁路工人都穿着一样的工装,其实,在这个庞大的员工群体里,分工精细而庞杂,很多岗位外界并不十分了解。就拿我们铁路货车司机来说可能就是这样,我们的工作确实艰辛而难忘。这期间的几个变化能最好地反映出我们的工作状况。

机车性能变强了。过去的火车机车都是蒸汽机车,靠烧煤来产生蒸汽,然后通过蒸汽的压力来牵引列车行进。那时,我们在机车上工作时,一个班是三个人,一个司机,一个副司机,一个司炉工。司机负责操控列车,副司机和司炉工负责烧火。在列车行进过程中,副司机和司炉工要不停地用铁锹往炉子里加煤,其工作体力强度非常之大,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只有遇到下坡时,才可以稍微休息喘口气。只要进入工位,人就被煤尘所包裹,那时,人们常用一段顺口溜来形容我们的样子,那就是“远看像捡炭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才知道是机务段的”,这样的描述虽然显得有些酸涩,却又十分贴切。我们那时跑一趟武汉至九江,240公里的路程,单程要耗煤16吨左右,往返就得耗煤32吨左右,上一个班,那么多煤都是靠我们一铲一铲的送进炉镗的。1993年以后,电力机车开始逐步走上铁路运输线,2008年前后,蒸汽机车和电力机车完成交接,我们火车司机终于从体力上得到了解放。机车也似乎插上了翅膀,上坡不觉得吃力,下坡也能轻松地制动。

列车速度变快了。在蒸汽机车时代,我们的列车最快能开到60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是最快的速度,那可不是平均速度。那个时候,由于铁路的客、货列车都是共线的,且大都是单线铁路,铁路的通行能力非常有限,我们开行的货运列车,等级是最低的,中途遇到所有的列车都要停靠、避让。每趟车都是走走停停,一个小站停个几十分钟、个把小时,都是家常便饭,中途停靠等待的时间一次最多时,可以达到7、8个小时,上一个班,原本来回就是240公里的路程,是可以走上几天的。在那些荒郊野外的末等小站上,心中完全无数的等待,常常极大的磨蚀着司机们的心理。随着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以及铁路复线的普及,让我们的铁路货车才开出了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尤其是中途临时停车的大大减少,让我们的货运列车真正跑出了自己的速度,仿佛自己的身子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生活环境变美了。以前我们货运列车司机上班时,都要提前自己准备好足够的饮用水和食品,当时的车上是无法加工食品的。要是冬天还好,带上去的成品食物,在炉子旁边热一下就可以吃了,进入夏天 ,可就是个大麻烦,我们的工作场所的温度总在60度左右,夏天带上去的成品食物要不了多久,就会变馊了,就那些变馊了的食物,我们也只得将就着吃。进入电力机车时代以后,我们的工作间有了冰箱、微波炉等生活设施,我们再也不用为吃饭的问题发愁了。

短短的30年,中国火车的机车由蒸汽机改为了电力机车,客车实现了6次大提速,高铁通车里程遥居全球第一,我们火车司机的工作环境已是今非昔比,自动化技术在火车驾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把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铁路运输的效率大大提高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加突出。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周建平,男,曾从军三年,后与机车相伴三十多年,一个最普通的基层劳动者。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