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父亲节前忆父亲

 书韵闲话 2022-06-17 发布于湖南

“欲翠青山起父茔,难别盛世舍亲情。从此慢步重宵九,再见音容梦几更” 。

父亲已经去世20年了,假如不是那场该死的车祸,还健在的话将近90岁了。虽然时过境迁,但是父亲那满头的白发,和那布满沧桑而又不失威严的面容永刻在脑海,始终忘不了也抹不去。

父亲的命很苦,在9岁时我爷爷就走了,是奶奶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很小的时候就帮有钱人家看牛,因要把牛喂饱,所以,很早就得起床把牛放到山上去,喂饱了才能回来,挨饿受冻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落下了个胃病怎么都治不好,才八、九岁的父亲,那么早就一个人到山上去放牛,试想该有多么的无奈呀,受苦受累不说,有时还要无故挨东家的打骂,即使这样,一个月也换不了两斗米。

父亲十二、三岁时便和族里的大人们一起到黄土店挑炭,挑到苏家渡卖了买米,卖不掉不但买不了米,还要挑回家第二天再去卖。

父亲说,挑不起后便偷偷的丢,后面的大人捡起后到了目的地又还给他,这件事对父亲影响很大,以至后来这件事成了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范例,因此,他这一生也帮过不少人,直到现在都还有人说起他做过的好。

父亲的人缘很好,到哪里别人都相信他,在那大集体的年代,农闲时父亲便会带队上的一些人去城里搞副业,一个月给队里交点钱,队里同样给工分,又自由又能多少赚点外块,他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包工头,但是父亲从不把人吃亏,工资开得满满的,遇到一些吃力的活,有些年青的吃不消他便自己干,说他们还年青,别把他们身体弄坏了,否则会害他们一辈子,所以一些人都愿意跟着他。

性格刚强,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这是乡邻们对他的评价,虽然也得罪的人不少,但是说他是个好人的更多。

记得有一次隔壁队上一婶娘因误食了自己捡的野生菌中毒了,脸色苍白,疼得在地上打滚,周围虽站满了人,但没一个人送她去医院,父亲挤进去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往乡卫生院跑,要知道在当时没车的情况下,背起一个几十百多斤的人走十几里路还是很吃力的。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这种事总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都说父亲好打抱不平,眼眼里揉不得沙子,一次搞副业时,傍晚干完活那些小年青便缠着他要去看电影,就在当时的德山电影院,排队买票时,父亲看到一伙小混混调戏一个女孩,用烟头烧那女孩的头发,父亲见了上前去制止,不料他们仗着人多便和父亲打了起来,听人说那伙混混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被父亲揍得鼻青眼肿,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被派出所带走了。

为了把我们姐弟养大,供我们上学,父亲这辈子吃了不少苦,他拖过板车,做过榨油匠,蒸过发糕,还做过锯料匠,在队里出工时都是选最重的活干,因为重活工分才多,当时全家有8个人吃饭,母亲常年多病,这个家全靠父亲一个人撑起来,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可想而知,虽如此,父亲对我们的照顾丝毫没有少,夏夜父亲半夜起床用带罩的油灯为我们灭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以前的拙文《难忘夏夜那盏带罩的油灯》有详细描述)。

父亲的烟瘾很大,但从不抽好烟,抽的是那种几块钱一斤烟叶,然后自己切丝卷的“喇叭筒”,有时也有人给好烟,但都是拿到商店换盐或其它所需商品。

每当家里没了柴米,或是我们要交学费等困难时,父亲总是坐在门口默默的抽烟,往往在他抽烟过足瘾后,好像充满了无限的能量,第二天什么事情都解决了,有谁能知道他的心里承受了多大压力,直到我们自已做了父母才真正体会到父爱如山。

虽然父亲很平凡,甚至很渺小,但是在我们眼中他是个伟大的父亲,无论是他的勤劳他品质,还是对我们的教诲都值得我们子女敬重、学习,且终生受用。父亲就像大海中的灯塔一样指引着我们向着人生幸福的彼岸努力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