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叶雄俊教授:打破肾癌的“沉默”,不能只嬴了“一半”

 成靖 2022-06-17 发布于辽宁

2022-06-16 14:51·医师报

作者:融媒体记者 秦苗


泌尿健康日 2022/6/16

人体中,与“水”相关的系统之一就是泌尿系统,泌尿系统也被形象的称为人体的“下水道”,泌尿科医生被俗称为“人体的管道修理工”。在人体众多的系统器官中,如此形象的比喻,也透露出大众对泌尿系统疾病的一种理解。一方面由于泌尿系统疾病成因复杂,病种繁多;另一方面,由于泌尿器官部位私密性的特点,很多泌尿系统的疾病又常被称为 “难言之疾”,患者讳疾忌医,甚至直接选择忽略身体发出的最初求救信号,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所以,为了让大众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将每年的6月16日设定为“全国泌尿健康日”。


为了帮助大众建立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氛围,特别是疫情之下泌尿肿瘤患者面临的相关诊疗困境问题。


为此,我们有幸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雄俊教授在今天的“泌尿健康日”分享他的观点和建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叶雄俊教授:打破肾癌的“沉默”,不能只嬴了“一半”

叶雄俊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沉默型”癌种,早期肾癌当数第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叶雄俊教授:打破肾癌的“沉默”,不能只嬴了“一半”


泌尿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系统之一,不仅是生成尿液、排出尿液的人体系统,而且还与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密切关联。“排尿”这项看似人体再正常不过的生理过程,在发生的过程中,需要调动一系列极其复杂又相互关联的生理科学原理。


尿液颜色的改变尤其是血尿的出现,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往往是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线索。血尿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只是一种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以表现为血尿症状,甚至还与饮食有关。如何区分血尿的具体原因?如血尿伴有疼痛或尿频、尿急等症状,可能是由泌尿系统炎症、结石引起;如果为无痛性血尿,有可能为泌尿系统肿瘤导致。


从部位来看,泌尿疾病由于发病部位及症状等因素,很长一段时间,公众对该病认知度不高或存在误区,导致的结果是泌尿疾病危害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尤其是泌尿系统肿瘤。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男性人群中,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等泌尿肿瘤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叶教授告诉记者,从症状来说,膀胱癌是“喇叭”,肾癌是“哑巴”。这是因为,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患者早期即可及时发现。而肾癌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往往容易忽视而导致疾病发展。晚期肾癌,则有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三联症”(血尿、腰痛、腹部包块)。由于缺乏早期症状和特异的肿瘤标记物,肾癌可以说是泌尿系统肿瘤中“沉默”的杀手。


所以,健康的尿液,犹如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们身体的变化,为了尽早发现肾癌,呼吁45岁以上人群重视每年的定期体检之外,一旦出现有血尿,应该立刻前往专业的泌尿外科就诊,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尿液的颜色变化,不要讳疾忌医,及时找出疾病的真相。


医患之间要形成最好的“合作伙伴”

“医生,来医院之前我在网上查了,我的症状和肾癌一模一样!”

“医生,您给我的治疗方案,治愈效果有多大?”


门诊中,医生经常会被患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围,可以看出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治疗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大型三甲医院,这些患者的问题,充分说明他们对疾病认知水平再不断地提高,患者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疾病的信息,而是主动去了解与自身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得益于现阶段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平台更加多样化,为大众掌握正确的医学知识提供了更多便利。打开手机,从网上的不同平台都能随时查阅医学知识,有文字、有音频、有视频,根据不同的场景和话题,帮助大众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现在的医学科普知识不再囿于特定的内容分享渠道,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与健康资讯需求相关的场景中,让需要的人既需即得。


叶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全程管理。对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不同分期的患者来讲,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例如早期患者面对治疗的选择时,除外关心手术的切除方式,还特别关心是否还有更好的第二选择;对于晚期患者,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如何合理选择药物成为他们特别关注的话题;在长期的随访中,越来越关注如何动态观测肿瘤进展的指标,以及靶向治疗不良反应等问题。可以看出,回归到每一位患者的具体问题时,仅靠科普知识似乎有点不够用了,临床中,很多肿瘤患者在治疗中很迷茫和无助。一面是医学科普的巨大进步,另一面是肿瘤患者对肿瘤整体治疗的一知半解。


肿瘤患者治疗的过程非常复杂,人们就医之前,往往会对疾病知识进行检索和初步了解。而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才能做出合理的医疗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和医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鸿沟”,呼吁医患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医生需要给患者充分的尊重,另一方面患者也需要给医生足够的理解,共同去战胜疾病带来的挑战。


疫情反复互联网医疗发挥充分作用

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打乱了无数人的生活,居家办公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严峻的疫情形势下,那些原本就因病痛而倍感痛苦的癌症患者该何去何从?抗疫的同时,如何让肿瘤患者保障科学治疗不中断,也成为当下患者和医生关注的问题。


“疫情期间,拿不到靶向药物,我的肿瘤发展怎么办?”


来自山西的王先生是叶教授的一名老患者,五年前接受手术后,一直口服靶向药物阿昔替尼,疾病控制非常好。今年4月份太原疫情蔓延,他身处疫情管控区,无法来北京复查,好不容易等到太原解封后,北京的疫情开始反弹,眼瞅着靶向药见底了,他了解到中断治疗会面临复发的风险,所以十分焦虑。叶教授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让助手联系王先生,远程补开了两个月的口服药量。拿到药后,王先生心里终于踏实了。


疫情期间,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北京的患者绝大多数来自外地,无法按期手术、无法复诊,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叶教授介绍,医院作为肿瘤专科医院,为了解决患者在肿瘤诊治方面的疑问,缓解其不能按时就医的焦虑心理,在医院的领导的部署下,积极推进互联网诊疗工作,开展线上咨询服务,减少患者院内聚集,解决患者疫情期间咨询就医的问题。

举报

请先  后发表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