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半,426个视频。一个无心之举竟帮走失11年的流浪老人找到亲人。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由一个烧烤店老板走上帮人寻亲之路。我曾用四天时间,帮助97岁的老奶奶找到失联70多年的女儿;帮助4岁被拐的孩子,找到失联33年的妈妈……感动于一幕幕的久别重逢,不免悲从心来,我却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 (我是寻人志愿者甘彪)我出生在四川广安邻水县石永镇李子沟村。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广东打工,母亲又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小就很独立,洗衣、做饭、照顾小2岁的弟弟都不在话下。虽然父亲忙于挣钱,回家时间较少,但有爷爷、奶奶在身边一直陪伴和爱护我们,却也弥补了这一缺憾。爷爷、奶奶都是朴实善良的农村人,经常竭尽全力去帮助村子里比自己条件差的人。日子虽然艰苦,但我的内心却很温暖。 (我的成长离不开爷爷奶奶的教育)小时候,常见到外地逃荒过来的人拿着饭碗上门乞讨,爷爷奶奶每次都大方地把家里的饭菜盛给讨饭的人。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爷爷,我们也没多少吃的,为什么还要拿给别人吃?爷爷告诉我:“他们是家里遭了难才出来乞讨的,我们举手之劳能帮就帮一下吧,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以后我们有难处,别人也会来帮助我们的”。自那以后,再有人来乞讨,我就学着大人的样子,主动给他们盛饭夹菜。走上寻人之路后,我不禁感叹,原来小时候,爷爷奶奶一直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我们要尊重生命,修炼善心。而好人也有好报,爷爷奶奶现在八十多岁,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还常讲故事给我听。 (我的家乡四川邻水)随着渐渐长大,我开始认识到家里的贫穷和无奈。青春年少时,无数个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望着屋顶稀疏的瓦片发愣。一到雨季,屋顶就会漏雨,为了接水,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罐子,雨水滴滴答答,听着也心乱如麻。住在土坯房,最担心的就是下大雨,生怕房子被大雨冲垮了山墙。一到下雨天,我们一边祈求老天爷别再下大雨了,一边不停更换接满水的盆和罐子。母亲常年靠药物维持身体,父亲打工挣的钱大部分给她看病买药,已无力改善家中居住环境。看着四处漏雨的家和身体孱弱的母亲,我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努力挣钱改变贫穷,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再也不要住土坯房里。都说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无奈,可未成年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 (小时候我就住过这样的土坯房子)窘困的环境使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凡事都想着“省钱”,就连读书的费用也想省下。当时,我和弟弟的学费是家里最大的开支。初二那年,为减轻负担我一心想要打工挣钱补贴家里,选择辍学。虽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可现实中的穷困已使我等不及了。2004年,我去了广东惠州打工,先从保安做起,半年后跳槽到印刷厂,一呆就是十年。一路从学徒做到技术骨干,工资也由最初的800元升到5000元。可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每当我伫立在人群中,望着周边如潮水涌动的人群和来往穿梭的车流,独在异乡的我便感到无比的孤单和落寞,时常想念母亲,想念家乡。结婚生子后,回家安居的想法更加强烈。 (2004-2014年我一直在广东惠州打工)2014年,我和老婆回到邻水,从摆流动烧烤摊开始了创业之路。之所以选择这行,一是兴趣使然,二是摆摊投资较小,能承受得起。我们骑着三轮车,哪里人多就把摊位摆哪里。火车站、步行街,都有我们的身影。刚开始,光顾的客人很少,一天只能卖几十块钱,老婆好几次想要放弃,可我觉得既然开始了就不能半途而废。我耐心地开导她,凡事不能太心急,万事开头难,能赚几十块钱好过一分没有,关键是心态不能崩。在我的开导下,她改变心态,愿意摆下去。 (因为对餐饮感兴趣而摆摊卖起了烧烤)做饮食这一行,安全和卫生最考验人,我一直凭良心做生意,绝不弄虚作假,让顾客吃得安心、放心。随着光顾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口口相传,良好的口碑也带来了好生意。一年后,我们攒钱买了车,开上属于自己的小车,心里特别高兴。能屈能伸的是丈夫!男人的一生,要有事业支撑生命,要有担当承担责任,要有勇气面对风雨,更要有爱心关爱家人。摆摊生意虽然日渐起色,但老婆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有时候还得东躲西藏,整天提心吊胆。一想到老婆嫁过来后吃苦受累,我就于心不忍。当时烧烤摊回头客比较多,我就在步行街租了间档口,正式从流动摆摊转为店铺经营。 (这是我现在经营的烧烤店)刚开始选择经营烧烤店,主要是因为感兴趣。可我觉得光有兴趣还不够,必须要成为行家里手才行。每年,我都自费去进修厨艺,从只会烤串到烤全羊样样精通。正所谓“技多不压身”,我还专门去学了炒菜。店里的生意逐渐稳定下来,通过几年积累,我们又买了房子,一家四口再也不用挤在出租屋里了。可日子刚好些,母亲却离我们而去。想到她这辈子一直被病痛折磨,没享受过一天好日子,我就鼻子发酸,眼中含泪。从小到大,我迫切想改变家里的贫穷,勤勤恳恳地打工、回乡创业,时间大部分都花在挣钱上,却忽略了对母亲的陪伴,心里懊悔不已,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我这辈子永远的遗憾! (我的视频都是厨师老陈帮我拍的)烧烤生意主要在晚上。白天,我常和几个好友打篮球。有一天,我在球场外看到一个瘦弱的老人,觉得很面生,就疑惑地问身边人。得知,他是外地来的,已经在这边待了很多年,平日就睡在桥洞和窝棚里。我上下打量他一番,觉得他穿着干干净净,不像是一般的流浪汉。晚上开门后,老人来店里找吃的,我炒了一大盘炒饭给他,很快就吃完了。临走时,他把自己种的菜留下了,这让我感到很惊讶。街坊邻居都说他很守规矩,平时不偷不抢,靠捡垃圾和种菜为生,也不会黏着别人要吃的。有时还会去帮附近的牛场割草换钱买吃的,只是他不会说话。他每次来店里,我都让厨房单独做一份吃的,从不让他吃剩菜剩饭。整条街的店铺,他就认准到我这里吃饭。时间久了,我与他熟络起来。他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什么都明白,会用点头和摇头来回应我。接触久了,我已习惯每晚开店见到他,见不到时,反而有点牵挂。 (我和老陈带着老人拍寻亲视频)有段时间,好几晚不见他来店里。我隐约有些担忧,就和朋友去他住的地方找。这才知道他生病了,一个人虚弱地躺在简陋的床上甚是凄凉,我赶紧叫来救护车送去医院。当地的居委会和救助站想送老人去养老院,但他拒绝了。于是,我和几个朋友凑钱租了间房,置办了些居家用品。看着孤苦无依的老人,我心里萌发了拍视频为老人寻亲的念头。第一个视频发出后没有任何反响,但我并不气馁,坚持发视频。有一次我问老人,如果找不到亲人,以后你去世了怎么办,他指着自己种菜的菜地,许久挤出一个“埋”字。我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更加坚定继续帮他寻亲的决心。一天,老人侄女在网上看到视频后主动联系我,并第一时间赶过来确认。原来老人原名叫彭仁德,是2008年8月从重庆梁平的家中走失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他的下落。 (彭仁德老人抱着多年未见的哥哥)在外流浪11年后,彭仁德老人终于能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和亲人身边。我们所有人都为他高兴,也亲眼见证了这久违的团聚。认亲仪式上,老人的哥哥和侄女握着我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跟哥哥拥抱在一起,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那是我不曾见过的释然和幸福,这世间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那一刻,我被一幕幕真情画面感动着、震撼着,也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吧!每年我都会抽时间去看望老人,见他生活很好,我特别欣慰。而他也一直都记得我,每次见面都开心不已,拉着我不撒手。 (我与两位老人的合影)如果问我“寻亲”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那是一种静静流淌在血里的牵挂。求助人仅仅凭着一种源于血缘关系的本能,去寻找千里之外都可能还在的骨肉亲情。或许失散的原因有千万种,迷失的路线有千万条,但回家的路只有一条,万水千山的距离隔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第一次帮人寻亲就成功,让我备受鼓舞,同时也意识到网络强大的传播力,走视频寻亲是可行的。我决心帮助更多人,于是成了一名公益寻人的志愿者。 (疫情期间,做核酸检测志愿者)此后,帮人寻亲,助力失散家庭团聚成了我经营烧烤店外最主要的事情。听寻亲者讲述与亲人失散经历时,我常常被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而感动,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当面对有寻亲想法,却又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求助者,我又变的理性起来。我会跟他们分析情况,鼓励他们寻求要趁早,心动不如行动。因为岁月不等人,很多人年事已高,犹豫彷惶可能让亲人无缘再见。每一段寻人经背后都是一段励志故事,不断激励我前行。有的人在寻亲的路上一走就是许多年,思念的痛苦、漫长的等待、缥缈的希望、难掩的失望一路相伴。但不管经历怎样的艰辛和曲折,他们对亲人、对家的那份渴求都不曾削减。对于我来说,寻亲的过程也像是一段旅程一样,每一次走失者与家属的团聚,都是生命的一次延展。在十多个寻亲成功的家庭中,有一对母女失联70年,让人泪目!2021年的10月,邻水县97岁的路奶奶寻找失散多年的女儿。她生于上世纪20年代,18岁结婚生下女儿后一直从事油烟生意。1945年抗战结束后,她辗转到了江苏彻底与家人失联。后来,她遇见第二任丈夫并于解放后跟他来到四川邻水生活,生下四儿一女。 (访谈抗美援朝的老兵,听他们讲述那段难忘的岁月)她年事已高,没有能力去安徽寻亲,只能把这份牵挂深埋心底,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好在她清楚地记得安徽亲人的名字和住址,提供有力的方向,编辑完寻人视频后,我特意艾特了当地媒体。在当地媒体地帮助下,不到4天时间,就联系上了她已经76岁的女儿。而路奶奶的老母亲已在多年前去世,但能找到女儿,她已经很知足了。 (跨越七十五年的母女团聚,让人感动)随后,她女儿和家人从安徽赶了1400多里的火车来到邻水与母亲相认。认亲现场,97岁的路奶奶紧紧抱着女儿,两位老人跨越70载的情感让所有人动容。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对母亲的依恋,对母爱的渴望,都始终如一,进入古稀之年也不例外啊! (两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06 不管是在网上还是现实中,寻找失踪儿童,很多时候需要机缘巧合,甚至是网友偶然的“误打误撞”。只有最广泛发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其中、留心留意,才可多一份胜算、多一点可能性,才可将偶然性因素转化为必然性的收获!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始终相信坚持的力量,寻亲之路更是如此!四岁被拐,靠手绘家乡地图寻亲成功的李景伟便是最好的例子,他的事迹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反响。2021年12月15日,我接到了河南37岁的李景伟求助,他清楚地记得被拐卖的过程。在被拐的33年里,他一直记得自己身世,和家乡的样子。为了不使自己忘记,从小时候起,他就一遍遍地把家乡3公里以内的地貌和家里院子的样子画在纸上,从未间断。 (我和李景伟拍摄的寻亲视频)一开始,李景伟不想出镜,担心被养父母看到不好。我耐心开导,建议他做好养父母思想工作,放下心理负担。最后,他放下心中顾虑,一共录制发布了8个版本的寻亲视频。视频一经发出后,在网上引起了众多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爱心志愿者70多人专门建立了“李景伟寻父母群”。志愿者们通过图片一一比对相似地形,齐心协力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分享在群里。 (我与李景伟第一次见面就一见如故)志愿者们反复地比对图片,终于使寻找范围一步步缩小。其中一个小细节帮了大忙,我在与李景伟接触中,惊讶地发现他在河南生活30多年,竟然听得懂我们四川邻水的方言,而且还知道“广柑”指的是脐橙。我猜测这可能是他潜意识中一直保留的乡音,于是我断定他的家乡应该就在邻水旁边,最终将目标定位在川渝和云南的交界地带。12月28日,李景伟与母亲的DNA比对成功,前后一共花了13天时间,比预想的时间还短。唯一的遗憾李景伟的父亲早在几年前因病去世了,没有等到与儿子团聚的这一天。2022年元旦,我和另外三名志愿者开车14个小时来到河南兰考见证这时隔33年的团聚。 (李景伟认亲现场,左一是李景伟的弟弟)在现场,看到李景伟跪在母亲跟前,与兄弟姐妹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做寻人志愿者内心巨大的满足,这是任何物质享受也无法比拟的幸福,是任何金钱也无法衡量的价值和意义。现在,李景伟也成为一名寻亲志愿者,他用自己寻亲成功的经历鼓舞更多在正在路上的人,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人和社会的帮助。2018年至今,只要有求助者找到我,我便责无旁贷。因为寻亲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实中的客观因素我们也要考虑。我会在网上远程指导他拍视频发给我,经常有求助者在讲述经历时候情绪奔溃,哽咽得语无伦次,一条视频通常要经过几遍拍摄和编辑才能成功。 (每天在店里和网上的求助者交流)拍好视频发出后,我们马上会发动身边人、志愿者以及网上全国各地的粉丝帮忙转发扩散给更多人看到,多一个人转发,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点找到的希望。用最朴实的一句话形容就是“人多力量大”,寻人更是如此。 (老家的橙子熟了)时代在发展,寻亲模式也在改进,曾经有多少人千里寻亲,背着干粮,坐长途、坐火车、坐牛车、坐马车、坐小船、坐江轮……在小城穿梭,在大城流连,眼泪流干了,喉咙喊哑了,干粮吃完了,最后自己变成流浪者,亲人依旧踪影渺茫。现在,我们能借助科技的力量,通过空间定位、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方式打破传统寻人的局限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希望。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能发挥余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这是我一直坚守的初心。这份初心,不仅是我前行的动力,也是我抵御外界一切风雨的力量。公益寻人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好走。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团聚的仍然是少数,更多时候,寻人视频发出去就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反应,求助者心里难免会失望难过。此时我就要做好安抚工作,鼓励他们振作精神,生活还是要过下去! (我与志愿者们参与邻水的养老院户外活动)帮人寻亲这个行为,大部分人是支持和理解的,但也有小部分网友说我是为了出名、为了红才这样做,对此我一笑而之。每天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者、寻人志愿者、志愿组织联系,我感觉时间都不够用,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那些质疑者。既然当初选择这条路,我就有强大的内心去应对外界的各种眼光。我认为时间会验证人心,只要无愧自己,无愧良心,走自己的路,随别人说去吧!这么多年,不管我做任何事,家人都全力理解和支持我,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感动,家人永远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失散的家庭终于团聚)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打拐斗士”,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反拐、寻亲的“线人”。茫茫人海,虽然找一个人不容易,可若是人海中的人们,都能成为公益寻亲的一份子,那么兑现奇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所有看起来像奇迹的事情,只不过是有人在拼尽全力!愿所有的久别,都能重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