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呢,我要说,经方派和时方派的重大分水岭,是金朝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张元素,他正式地在中医的领域里面,确立了一个观点,叫「用药归经」。就是说:比如黄连这味降火的药,那它会「入心」去降火、会「入胃」去降火;什么药是走肝经、什么药是走小肠经……这样一个「哪一味药进入哪一经」的观点。 有了这样一个「归经」观点之后,中医后世方的结构,就会在开药治病的时候呢,就好比说我帮你把脉,觉得你心火太旺了,好,那我们就来开一些退心火的药;觉得你脾胃太虚了,那我们就来开一些补脾胃的药……也就是有一个「药队」的观念:这一群药就是可以到脾胃去补脾胃、这群药就是可以入心去降火、那群药就是可以到肾脏去排毒之类的,以「一味本草会沿着某一条经络,去进那一个内脏去做什么事」的观点,去创造方剂。 也就是说,中国到宋朝结束之前,大部分的方剂都是以太古时代传下来的、不知名的祖方去做一点修改而来的;可是到了金朝以后的中医界呢,就明显地有「创方」这件事情了,中医界之所以会再创出新方剂,是因为在基本盘有这样一个新的理论出现了。以这个用药归经的新理论去创造的新方剂,叫作「时方」:随着时代变迁而发明出来的方。 当然,我个人喜欢用的不是「时方」、「经方」这种称呼,我喜欢用的词是「古方」与「后代方」、「古方派」与「后世方派」。这是中医用药领域的一个逻辑上的转折。
所以,后代方派,是跟《黄帝内经》结盟的好朋友;而张仲景是一只孤鸟,跟《黄帝内经》保持距离、脱得开开的,唯一接近的点就只有〈伤寒例〉这几句话。所以在中医历史里面的这些……讲来还有一点小讽刺的事情,就跟同学先讲一下。
结论是:没有。 这个归经理论的观点,在张仲景的医术,并没有那么地被强调:因为仲景方,是各自有各自的结构,比如说后代说会「入肺」的黄芩,在《伤寒论》中,遇到芍药就会跟着芍药走到肚子(黄芩汤)、遇到葛根就会跟着葛根走上头脸(葛根芩连汤)、遇到柴胡就入三焦(柴胡汤)、遇到生鸡蛋黄就入心(朱鸟汤即黄连阿胶汤)……归不归经,是不一定的。今天说补气固「表」的黄耆,在古方时代,遇到当归就入血补血,遇到地黄就入夹脊固髓,走法也是漫漫然茫茫然超随和的。 也就是说,今天有很多……哎呀呀,我这样又随便乱枪打到一些无辜的人哦……有一些经方开得很差的开业医生,我觉得他们犯的这个所谓「学术上的谬误」,是「误以为」可以用后代的本草理论,去解释经方的作用,那是搞错了。 就好比说,你可以这样想哦:同样是这一味药,桂枝也好、芍药也好,他就好像是一个演员,今天到「经方剧场」去演戏的时候,张仲景导演分配给他的角色,是一个大坏蛋;可是呢,同样这个演员,他到时方剧场去演戏的时候,人家请他演的是一个大好人。也就是说,在经方世界的一个方剂里面,你认为这味药在做的事情、在扮演的角色,跟时方世界看待一个方剂,那味药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