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中自有颜如玉: 无锡首次集体婚礼 苏迅 1935年10月27日下午,无锡城里万人空巷,市民团团围住县立图书馆,争睹无锡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婚礼的盛况。当天共有十七对新人在图书馆大厅参加婚礼,他们成为当时万众瞩目的“明星”,24日至29日无锡图书馆暂停开放,被布置为婚礼礼堂,再次焕发它作为无锡文化中心的地位。当时的报纸移用一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形容县立图书馆里的这无锡破天荒的集体婚礼。 下午三时,典礼开始,在当当的礼钟声里,男女导仪引导十七对新人缓步踏过甬道,转入平台,迈上礼门,一时军乐大作,全体新人依次步入礼堂,全体观众鼓掌欢迎。全体新人统一穿着结婚礼服,新郎白袜黑缎鞋,蓝袍黑马甲,均用博士呢料裁制,新娘穿淡橘红色旗袍,戴兜纱、白色手套,手捧鲜花。图书馆围墙外近万名市民观看无锡历史上破天荒的集体婚礼,啧啧称美,大饱眼福,当时有位蒋英汉创作了一幅题为《铁门外观众》的漫画,纪录了这一场景。礼堂中国泰电台大放其《庆贺新婚》、《婚礼进行曲》、《新婚的甜蜜》和《花开为着你》等乐曲唱片,发音嘹亮,连站在大铁门外的市民都成了听众。 新人登堂入室后,军乐戛然而止,婚礼正式举行。婚礼包括十项程序: (一)、依次就位;(二)、全体肃立;(三)、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行最敬礼;(四)、证婚人启读礼书;(五)、男女新人行相敬礼;(六)、结婚人领给证婚书;(七)、证婚人致训辞;(八)、导仪引结婚人退;(九)、摄影;(十)、礼成。 在颁发证婚书时,其实还授予了纪念章。在县长汪宝瑄读毕礼书、新人们行过相敬礼后,每对新人依次上礼台领取证婚书,先行鞠躬礼,左立证婚人杨翰西授婚书予男新人,右立证婚人李惕平授纪念章予女新人,于是男女新人复行一鞠躬,挽臂而退。 在十七对新人中,第一对报名参加的为葛敬德曹翠云,新郎葛敬德在洋行工作,为无锡著名运动健将,擅长中距离赛跑,曾数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运动会。新娘曹翠云,为苏州实业家曹廉荪女公子,久居沪上。这对新人在集体婚礼上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新娘曹翠云婚礼当天除穿礼服兜纱外,足登银色高跟鞋,长统花丝袜,举步时按乐队节奏,中规中节,绝无参差,因而被《锡报》称为“时代新娘”,这对新人被公认是一对“璧人”。 婚礼现场,最受欢迎的工作人员,是招待李公威,因为此公一头白发,见者认为是“白头偕老”的征兆。组织本次集体婚礼的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是主张女士不烫发的,但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十七个新娘,烫发者占十七分之十七。厉行禁止烫发的陈局长,表示惊异!”可见无锡人赶时髦的勇气和热情,是遏制不住的。据当时新闻记者调查,十七对新人中由自由恋爱而成佳偶的,共有七对,在那个时代也实属不易了。 婚礼结束后,商家纷纷前来凑趣,日新和世泰盛将特地印制的新婚俪影纪念片分赠给每对新人,每对五十张,当场各对新人互相交换,以为同婚纪念。惠康农场为每对新人送上蜜月滋补食品——蜜糖两瓶,用锦盒装置,面上帖“真甜蜜”字样,既含祝福之意又有为自家产品鼓吹的作用。新闻单位对集体婚礼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婚礼结束后新人们走出图书馆,各报新闻记者争先上前抢拍照片,将新人们团团围困住了,一位新娘紧张得拿捧花遮住脸庞。连《锡报》社也赠送新人一个月的“蜜月报”,以志庆贺。 集体婚礼是由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倡议组织的,当时上海已经举办过,号称“小上海” 的无锡为了在本地推广这种文明时髦的结婚形式,还曾去上海学习“取经”。1935年10月1日,无锡新生活促进会公布了集体婚礼的管理办法,决定每年分春秋两季各组织一次集体婚礼,每届参加人数以五对至三十对为限,证婚人由县长、党部常委、商会会长担任,并选定集体婚礼的礼堂在县立图书馆大厅。 10月24日,无锡图书馆暂停开放,将大礼堂全部拆通,开始布置:“礼堂板壁,除东部留一储藏室外,余均全部拆卸。正中朝南搭一礼台,平顶屋面装挂花灯卅二盏,每盏悬电灯五盏……”(《锡报》1935年10月25日)礼堂一切设备庄严堂皇:图书馆临街大门扎松柏牌楼,嵌一横匾题曰“人伦之始”,白底红字,围以金卍,上伏双象,象鼻衔接处为一分红色花球。两柱悬木质银色盾牌两面,四周缀以五色电炬,雄伟巍峨,极尽庄严。入门,人行道两旁,植宫灯数十盏,图书馆正面各廊柱,悬巨银盾上下两座,上绘双喜国旗临风飘荡。上平台,为礼堂入门处,制有太极图一幅,可分可合。再进,为凤凰于飞之门,礼堂中央礼台,台上置方形立体拉灯四座,色调柔美。屋顶挂灯三十余座,均以黄色透明纸糊制,每座内装电灯五盏,入晚满室放光,耀同白昼。礼台两侧分挂大喜字,直径在八尺以上,四周白色,墙壁上复以红色条布,置成立体图案,异常时代化。全部布置由筹备处设计股主任、图书馆职员范放独力设计。据说设计均采取立体式,有人说是取轰轰烈烈之意,乃为新人讨吉利。 礼堂26日全部开放,公开展览,市民热情高涨,图书馆里游客如织。据《锡报》的报道:“全邑民众,前往参观者,终日陆续不绝,在数万以上。图书馆前,盛况空前,筹备处为维持秩序起见,特由警卫股特派全体武装警士,临场巡回指挥,并由县初中童军一队,到场维持,殊为尽职。入晚并大放光明,人行道上之宫灯,红绿相间,光耀四射。”这次万人空巷的礼堂展览,不仅吸引了男士前来观瞻,连女士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老报人孙云年的特写《展时的花絮》写道:“士女闺秀,联袂往观者,为数颇众,钗光鬟影,益见热闹。昨又逢星期六,下午女学生,多数出动于礼堂前后。”某小姐被踏掉一只鞋子,旋即寻获,但已经面红耳赤了。乡下的妇人也来看热闹,参观礼堂时,频频向人询问:“新娘在哪里新娘在哪里?” 无锡的第一次集体婚礼从筹备到圆满完成历经近一月时间,在那段时间里集体结婚成为了无锡市民街谈巷议的热点,到图书馆去观看婚礼也成了那时人们的向往的时髦事情。如果剔除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无锡的首届集体婚礼由政府倡导、商家支持、媒体合作、市民参与,可以说无锡完全具备了一个现代城市的特征。从人们对这种新事物的参与感和接受能力来看,无锡人的文化包容性和自信力一览无余,无锡人追求时尚、投入世俗生活的自觉性为他在经济上曾经有过的荣耀作了注脚。 收录于2005年9月古吴轩出版社《崇安寺》 ![]() 【作者简介】苏迅,70年代生于江南小镇,壮年进城谋生。从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于多家报刊发表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月报》、《海外文摘》、《人民日报·海外版》等转载,现居江苏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