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还精补脑”方面的专论,在认识上常常各有偏重,但大体还是在炼精化气这一层次上展开讨论的。 张玄宗先生的“如何正确认识还精补脑”一文(以下简称“张文”),打破了还精补脑的讨论空间,以否定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一段话(只要做到绝对的清心绝欲,让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环而归于平淡,就可自然而然达到不还之还,不补之补的境界了)入手,指出“当今治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层次不清”,而张文的结论是:“纵观道家的修炼全过程,即是悟道的过程,也就是补脑的整个过程”:“补脑不是补充脑子,他是得到一种道,一种理,一种智慧”。这也就是说还精补脑能概括道家修道的全部内容,这实在是最大的层次不清和误导。 ![]() 南怀瑾先生关于还精补脑的那一段话,是南先生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对还精补脑的精辟总结。他是以人是一部最精密的生物整机的角度来谈还精补脑的。 六祖慧能开慧后讲:“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修道不是修出一个道,而是修掉后天的妄想、执着,与道自然地打成一片。故佛家讲:“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就是南先生说得清心绝欲。道家修炼的基本方法是减法,不是加法。《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就是损掉我执、法执,与南先生讲得清心绝欲的意义是一样的,即使欲念断绝到无我,即使心静到无法,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无为而为的道性。可见,清心绝欲不只是还精补脑要遵循的原则,同时还是佛道两家修炼要贯彻始终的根本方法。 做到了清心绝欲,自然就会有精可生,有精补脑,发生阶段效应。“不还之还”、“不补之补”是清心绝欲这一原则在还精补脑上的具体运用。它是一种特殊的“还”、“补”,要求在此过程中心不为所牵,即对境而不起分别心。很清楚,南怀瑾先生是从修道的本质上还精补脑的,即功夫界常讲的“捅破窗户纸”,让人豁然开朗。 ![]() 而张文对南怀瑾先生的这段话因在关键词句上发生了误解,致使对精补脑产生了严重的曲解。其一是把清心绝欲错误地理解为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间接地否认了这一修道的根本方法。有古汉语常识的人都知道,清心绝欲是连动词组,“清”、“绝”是使动词,即使……清静,使……断绝之意。它是两个连续的心理行为,故它可称为方法、原则(以方法为标准就是原则)。 其二是说道家没有“不还之还”、“不补之补”这种境界,把境界限定在他自己认为的破知障、过玄关、婴儿现形等所谓的修炼高度上。实际上,道家对境界的定义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境界就是在修炼过程中心有分别而生起的种种现象。如道家经典《洞神八帝元变经·诫身保命第十四》载:“善恶所起本心,心法不住,攀缘是用,所缘者名曰境界”。心法不住就是心有分别,也就是心外有境。“不还之还”、“不补之补”所说的还是“还”、“补”,“还”、“补”是“不还”、“不补”这一意识所描述的境界。不能掌握境界的要义,在修道上就会因境界而迷失大道。 张文把补脑与悟道混为一谈,除了未能透彻理解字义之外,另一原因是没有弄清道与境界之间的界限。 ![]() 道家的悟道之道是指悟到先天地万物而生的宇宙本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种“道”就是张文讲的“道指事物的本源,一种能生万物的东西”。但张文紧接着就否认了道的真实不虚,讲“事物的本源的实质是存在于理论之中”。 悟道之道的理论有两种:一是后天意识推测而成的,属普通的道理;二是得道者真如自性自然流露出的、能反映道体特性的大道之理。大道之理也是对道体的第二重投影,不是道体的本身。故《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这种道是不可以用常规思维去思量的,不是说没有这种道,如能做到“归根”、“复命”,就能像老子一样心物一如,体悟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道了。 补脑之脑,一些传统的典籍是有解释的。《灵枢经·海论》讲:“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讲:“诸髓者,皆属于脑”。髓海指的是颅腔中的髓质。脑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现代医学已证明记忆、思维等智力功能都是脑的作用,这些功能因脑生而有,因脑亡而灭。从修道的观点看:这种因脑而产生的智力属后天意识的分别作用,所形成的知识、经验是所知见,是修炼的障碍,故不能把脑的思维功能与道相提并论。补脑显然属身修范围,是修道过程的一种反应。 ![]() 把悟道与补脑两个概念一对比分析就清楚:道无可言说,因悟道而姑且立名;脑是一个有缺指的实体,故可以“补”。两者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把两者相混淆,这肯定既不利于自修,也会引起别人的错觉。 从道家对还精补脑的说明就更能看出两者的差别。《长生胎元神用经》载:“二景相通,可救老残”。郎肇注:“夫存养下宫,元气满则使气溯流,上入泥丸宫,是名还精补脑,故曰二景相通也”。《天仙正理浅说》讲:“初修炼肾中真阳之元精,谓之筑基。阳精炼得不漏,而返成气,渐修渐补,得元气足,如童子之完体,方是筑基成者”。还精补脑就是用一定的方法化元精为气,循督脉而上升至大脑,利用元气这一生命能量,激发大脑本有的生命功能,使全身的机能处在一种平衡有序的状态。 把还精与补脑联系起来看意义就很明确:从功用看,精重在生发功能,脑重在统摄、协调人体机能;从两者关系看,精是保证脑正常有序工作的能量,脑是精发生作用的外化;从修道的过程看,还精补脑重在健身,有利于减少身见,对内丹家而言还有利于结丹。 ![]() 总之,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在养生修道学中诸如还精补脑之类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观点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凝聚着古今修道者的智慧和经验,不能随意地演绎和发挥。修炼者如能在消化吸收方面下一番扎实的功夫,一定会少走弯路,而直趋无上大道。(邱相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