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未来的某种可能

 诗歌鉴赏 2022-06-17 发布于四川

阿牛静木:诗人,诗评人,民刊《夜行者》主编,代表作《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赏析》《根性写作理论》等。

走向未来的某种可能


按:和一诗友谈及'根性写作’对当下,现场,民族,有效等诸多问题再做如下补充。这是一种指向并非写作的全部要意。

根性在我看来更是一种后现代下的文化写作。后现代文化写作更能全面释意我对当前诗歌写作上的一些认知,更加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当下人所遇到的生存境遇。根性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是一个静止词,它无法全面的渗透或理解当下人的文化结构,叫根性写作也没什么问题,但后现代下文化写作更加贴近我的诗歌写作而已。根性在某种意义上比较的单一,它的能指度并不是那么的高而后现代文化写作它的指向,根性和后现代文化写作并不是相互驳斥的而是相互补充,成就的过程。①传统文化②个体经验。当这两种诗歌意识成型范式我们才能叫做属于我们当下人所写的根性写作或后现代文化写作,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写作都无法脱离我们所处的时代,反之也是无效的。一提到后现代绝大多数人肯定会联想到机器,复制等等。这是客观事实,这时诗人何为?似乎成了一大问题。古代或先前的诗人似乎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命题而今天,诗人何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大问题。这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系,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精神家园遭受严重破坏。以我看就是找寻精神的皈依,寄托,诗歌,但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诗歌与诗人所处时代的关系,如果自己的诗歌写作不能很好的处理与时代的关系,那么这样的写作是无效的,也是无任何意义的,比如说我们身处今天这样的科技文明时代,你说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谁也不敢下此结论。但是作为诗人,写作者如果谁对这一切文明熟视无睹把自己关在文字的象牙塔中闭门造车那么这样的写作肯定是无效的,失去了一种宏观理念上的承担。所以说我们必须处理好诗歌写作与时代的关系,也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后现代文化写作,那么如何做?a,认识到后现代文明对人类的影响。b,重新审视后现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科技文明对一个山地民族衣食住行,心理等带来的变化。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影响。清醒的定位了这一点后我们还需要理解透我们的根性文化,当这两者成为我们写作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写作范式后,这就是我们的后现代文化写作。
20220321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