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道著名的潮汕小吃,皮酥肉嫩、清中带香

 隐遁B 2022-06-17 发布于广东

潮商Plus 交易担保 放心买 潮商Plus 小程序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前179年—前122年),为侍奉生病的母亲,发明了豆腐。也有研究者推断,豆腐,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时发明的。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这样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由此可见,我国制作豆制品的历史悠久。

由于地域辽阔,水土有别,各地制作的豆制品,千差万别,但也各具风味。

在广东省普宁市,普宁豆干,便以皮酥肉嫩,清中带香的独特风味,闻名海内外。

小小普宁豆干

究竟靠什么魔力征服了人们的胃

也捕获了人们的心?

图片

1

皮酥肉嫩,清中带香

潮汕地区可谓美食天堂。

不起眼的豆干能于各种精美大菜中脱颖而出,在潮汕人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绝非浪得虚名。

普宁豆干,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配以薯粉、石膏、卤水等制成的豆制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软豆干,油炸后,皮香脆、肉嫩滑,再蘸上加蒜白的盐水或辣椒酱等佐料,风味更加独特。另一种是干豆干(俗称豆干仔),既可油炸,又可与肉类等一起炖。

图片

普宁豆干

普宁是著名侨乡。口感丰富,细润软滑的普宁豆干,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伴随着海外侨胞、客商的脚步,走向四海五洲。

2

时光流转,豆干往事

说到“普宁豆干”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明朝初期,红巾军首领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兵败后流落到普宁光南村(今属燎原街道)。当时,他看到光南村民生活十分困难,生计难度,动了恻隐之心,便决定将一门“经济实惠”的手艺传给光南人。于是,在他指导下,第一块“普宁豆干”便在光南村出锅了。这门手艺在普宁广为流传,成为村民的主要副业。制作豆干剩下的豆渣还可以用来喂猪,因而光南桥头在清朝成为了闻名潮、普、揭、惠的猪崽墟。

图片

普宁市燎原镇

后来,流沙南街道东埔村,不仅学会制作“普宁豆干”,更将它发扬光大,作为制作“普宁豆干”的代表之一,东埔村深得普宁豆干制作技艺的精髓。

3

独特工艺,造就美味

在我国,豆腐的制作大同小异。一般都经过浸豆、磨浆、滤浆、煮浆、点卤、包块、压块成型、煮熟等主要工序。但普宁豆干,却有所不同。

首先,普宁豆干制作时,在点卤这道工序前,要进行配粉,也就是在豆浆中加入适量的番薯粉、石膏粉搅匀。正是这道工序,让普宁豆干有了酥皮和嫩肉之分。

普宁豆干制作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在包块之后,要将小竹块压在豆干上面,加快水分排出。因压过的豆干形似官印,这道工序也称盖印,寓意“日出千官”。所以当地就有了在小孩上学时买豆干祭孔的习俗,以寄望孩子出人头地。

图片

普宁豆干制作

独特的制造工艺,优质黄豆,重碱轻酸的清冽水源,以及师傅们对火候、力度、分量的精致拿捏,最终成就了普宁豆干的优良品质。普宁豆干制作技艺于2009年入选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豆干制作技艺

潮剧大师张华云曾为普宁豆干赋诗一首:脆皮嫩肉气腾腾,蘸以香椒热辣萦。难遽下咽频转动,待吞落肚汗微生。宜将温酒三杯下,却把虚荣一笑轻。美食珍馐随处有,家乡风味最牵情。

这首诗借“普宁豆干”,道出了普宁人心中的故乡情结,那是回眸,是牵绊,也是恒久的眷恋。

来源:方志广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