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茵陈,郁金,板蓝根,大黄,田基黄,败酱草,生麦芽,佛手干。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疏肝理气,通腑利胆。症状:疲倦乏力,恶心纳呆,脘腹胀满,厌食油腻,口渴不引饮,或口苦口干欲饮,尿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目发黄,或无黄疸,初起多有畏冷发热,或往来寒热,胁下痞块,按之则痛,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加减)随症加减: 初起有表证者暂去大黄、败酱草,加金银花,连翘,赤小豆,薄荷,青葛根,兼以辛凉透泄。 若身目发黄,里实热(即热重于湿)者,重用茵陈、加栀子,川黄柏,龙胆草,以清热泻火。 若湿困便溏,小便不利(湿重于热)者,去大黄、板蓝根、败酱草加兖州卷柏(龙兰草),滑石,佩兰,连翘,白豆蔻,芳香化湿,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甘露消毒丹,每次,每日3次。 若平素有胃肠消化不良病史,得病后脘腹胀满嘈杂而痛,嗳气吞酸,大便次数增多,滞下不爽等,舌苔厚腻,脉弦缓者。辨证属于湿热积滞,气机失调,方应改用茵陈保和汤合五金汤加减(郁金,金铃子,鸡内金,马蹄金,金钱草),以清热利湿,消导理气。 若湿遏热伏,胆失通降,胃脘痞满,右胁闷痛,口苦呕逆者去板蓝根、败酱草,加金钱草,半夏,黄连,竹茹,以辛开苦降利胆。 结合检查化验项目指标加减。 ①降谷丙转氨酶方药: 若肝胆火旺者。如龙胆草,栀子,黄芩,一见喜。 若舌尖芒刺(红点),心经热毒者,应泻火解毒,另用黄连,甘草,开水泡3遍,每遍100m1。三餐饭后各饮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亦可结合服用福建漳州制药厂出品的“片仔癀”,每次,每日2次,一疗程为1~2周。 若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去大黄、败酱草,另用兖州卷柏(龙兰草),白毛藤(白英),竹茹,白茅根,冰糖适量水煎代茶饮。 ②退黄疸主药:郁金、黄连、绵茵陈均有较好的退黄作用,临床使用要根据黄疸指数的高低来应用:黄疸指数在50~100U者,茵陈用量在三五十,黄疸指数在100U以上者茵陈用六十。茵陈布包,先用水浸后入,或另煎后与原方药汤兑服。郁金与黄连配伍,利胆退黄效果甚佳,郁金用量一般,黄连。 ③降麝絮、麝浊方药:属湿毒内蕴者,败酱草,苦参根。瘀热互结者加丹参,丹皮,焦栀子,田基黄,生地黄。 ④急性乙型肝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下列药物:黄连、川黄柏、虎杖、连翘、黄芩、生地黄等,有促进HbsAg转阴的作用。 |
|
来自: 朱永林548cr9af > 《肝炎,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