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黄疸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二十六、黄疸
 (一) 阳黄 黄色鲜明如橘,发热口渴,小便秘结,心中懊 ,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交蒸所致,属于热证
脾胃湿热证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茵陈蒿汤.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2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腹胀便秘。心中懊 ,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舌苔黄腻,1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18克(包) 栀子14克 蒲公英9克 赤芍9克 郁金9克 萹蓄9克 茯苓12克 生甘草3克 大黄6克
 1.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吐者,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阳,和胃降逆。
 2.如兼有恶寒、身痛、无汗等症,可加麻黄、杏仁、连翘以解表散邪。
 3.如胁痛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气止痛。
 4.若黄疸较重,热势较甚者,可加板蓝根、黄芩、大青叶、虎杖、黄柏等以退黄除热。
 5.如湿热黄疸,病情恶化出现高热,烦躁,甚则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此乃热毒内陷,可加牛黄、丹皮、赤芍、郁金   、黄连、羚羊角等以凉血解毒。
黄疸加减:
1. 本方加茯苓、猪苓、滑石等渗湿之品,以助湿热从小便而去。
2. 若腹部胀满,可加郁金、川楝子、青皮以疏肝理气。
3. 若恶心甚,苔黄厚者,加黄柏、黄芩以清热燥湿。
4. 若兼心烦失眠、衄血者,可加用健脾化湿之品,如白术、茯苓等,并酌减苦寒清热之药,以防脾阳损伤而转为阴黄。 
黄疸加减2:
1. 热重于湿见发热口渴重者,加知母、黄芩、生石膏、芦根;
2. 呕逆重者,加黄连、竹茹;
3. 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
4. 湿重于热见发热不扬者,加黄芩、竹茹;
5. 呕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
6. 口粘胸闷者,加佩兰、杏仁、陈皮;
7. 大便溏滞粘臭者,加制大黄、木香;
8. 热重兼表症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9. 湿重兼表证者,三仁汤化裁;
10 黄疸消退缓者,可重用赤芍,或据症加化痰药如杏仁、陈皮、青黛、白矾之品。

湿重于热证: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舌苔厚腻微黄。2茵陈五苓散;茵陈蒿30克  猪苓3克  泽泻5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桂枝2克
黄疸证加减:
1. 应加藿香、白蔻仁、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以宣利气机而湿浊。
2. 若兼表证者,宜先用麻黄赤小豆汤,以解表清热利湿,后用本方。
3. 若湿热交蒸较甚者,可用栀子柏皮汤以增强泄热之功。
4. 若兼呕逆者,乃因胃浊上逆,宜加半夏橘皮降逆止呕。
5. 若兼食滞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实、神曲等消食和胃。
6. 若腹胀较甚,加大腹皮、木香行气消胀。 
黄疸加减2:
1. 热重于湿见发热口渴重者,加知母、黄芩、生石膏、芦根;
2. 呕逆重者,加黄连、竹茹;
3. 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
4. 湿重于热见发热不扬者,加黄芩、竹茹;
5. 呕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
6. 口粘胸闷者,加佩兰、杏仁、陈皮;
7. 大便溏滞粘臭者,加制大黄、木香;
8. 热重兼表症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9. 湿重兼表证者,三仁汤化裁;
10 黄疸消退缓者,可重用赤芍,或据症加化痰药如杏仁、陈皮、青黛、白矾之品。

肝胆湿热证
热重于湿者,兼身絷烦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数, 
3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酒龙胆草6克 炒黄芩9克 栀子9克 茵陈50克 车前子9克 泽泻12克 生大黄9克 
                           赤芍9克 生地黄9克 金银花20克 野菊花15克 北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黄疸加减:
1. 黄疸较重者,加虎杖、秦艽、金钱草;
2. 热重于湿见高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芦根、青蒿等;
3. 湿重于热见脘痞纳呆者,加厚朴、苍术、砂仁;
4. 湿重呕逆者,加草豆蔻、佩兰;若为痰湿蒙蔽心包;
5. 症见神识昏蒙,是时或谵语,苔腻滑者,宜改用菖蒲郁金汤(石菖蒲 栀子 竹叶 丹皮 郁金 连翘 姜汁 竹沥    菊花 滑石 牛蒡子 玉枢丹)加赤芍、茵陈、苏合香丸,重用生地黄,并加生茜草、紫草、生槐花等。

湿重于热者,兼发热不扬,肢倦困重,口粘口腻,大便溏滞,舌红,苔黄白腻滑,脉弦滑或弦滑略数。 
4甘露消毒丹;藿香6克 白蔻仁6克 清半夏6克 石菖蒲9克 生薏苡仁10克 茵陈16.5克 茵陈50克 木通7.5克
          黄芩15克 连翘6克 赤芍6克 郁金6克
1.若高热口渴,身目发黄,肢体酸痛,二便不畅属于湿热并重者,可加栀子、大黄、白茅根以清热泻火,解毒通黄。
2.若低热不退胸闷,纳呆,肢倦,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脉滑数者,可加秦艽、金钱草、柴胡、青蒿以疏泄肝胆,祛除热邪。
3.若颐肿而湿不重者,可加青黛或板蓝根,以增强解毒作用。
4.若咽肿,可加板蓝根、牛蒡子、金银花、山豆根利咽散结。
5.若黄疸者,可加秦艽、栀子、大黄、金钱草等利胆退黄。
6.若热淋,小便涩痛者,可加白茅根、竹叶、石韦、萹蓄以清热通淋。
黄疸加减:
1. 黄疸较重者,加虎杖、秦艽、金钱草;
2. 热重于湿见高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芦根、青蒿等;
3. 湿重于热见脘痞纳呆者,加厚朴、苍术、砂仁;
4. 湿重呕逆者,加草豆蔻、佩兰;若为痰湿蒙蔽心包;
5. 症见神识昏蒙,是时或谵语,苔腻滑者,宜改用菖蒲郁金汤(石菖蒲 栀子 竹叶 丹皮 郁金 连翘 姜汁 竹沥 菊花 滑石 牛蒡子 玉枢丹)加赤芍、茵陈、苏合香丸,重用生地黄,并加生茜草、紫草、生槐花等。

3胆腑郁热 目黄、身黄鲜明或呈黄绿色,右胁疼痛剧烈拒按,痛彻肩背,口苦呕逆,脘腹胀满,小便短赤灼热
5大柴胡汤加减;北柴胡24克 黄芩9克 白芍9克 炙枳实4克 生大黄6克 金钱草30克 金银花10克 海金砂15克 蒲公英10克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黄疸加减:
1. 大便干结,腹胀甚者,加芒硝、焦槟榔;
2. 高热烦躁者,加山栀子、生石膏、知母;
3. 痛剧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4. 黄疸重者,茵陈用90克(后下),赤芍用30克,并加虎杖、半边莲等;
5. 砂石阻塞较重者,金钱草用至60克,并加鸡内金、海浮石等;
6. 若胆热瘀结演变成火毒,症见黄疸深重,高热寒战者,宜合用黄连解毒汤,凉血泻下,清利肝胆。

热毒炽盛证:身目黄色鲜明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发热或高热烦躁,呕吐频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赤。
6清瘟败毒饮合茵陈蒿汤;黄连3克 黄芩9克 栀子9克 生石膏60克 知母9克 赤芍9克 丹皮9克 连翘9克 茵陈蒿50克                    生大黄9克 生地9克 甘草4.5克
黄疸加减:
1. 高热不退宜加水牛角;
2. 黄疸深重者,宜加秦艽、苦参、白花蛇舌草、虎杖;
3. 气阴伤重者,可重用生地,并加西洋参、玄参;
4. 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天麻、钩藤、全蝎、地龙;
5. 若出现昏迷者,宜鼻饲安宫牛黄丸。

热毒内陷证:面、目、身黄如金,急起并迅速加重,发热不退或入暮高热,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牙龈出血呕血便血
7清营汤加减;水牛角120克(先煎小时) 生地黄15克 银花9克 黄连5克 栀子9克 连翘6克 麦冬9克 玄参9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大黄9克 茵陈50克
黄疸加减:
1.腹胀如鼓,腑气不通者,加槟榔、芒硝;
2.狂躁,抽搐严重者,加全蝎、地龙、天麻、钩藤;
3.黄疸深重加半边莲、虎杖、白花蛇舌草;
4.出血严重者,加槐花、地榆、茜草、三七、大黄粉;
5.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 
临证参考:
1. 本证患者出现精神萎靡,极度乏力,应急进人参、西洋参补气防脱,而勿拘泥进补滞邪之说。
2. 若见脉细肢冷蜷卧,应大胆用附子、人参、干姜回阳救脱;
3. 若见肢厥,神识淡漠,汗出如油,蜷卧囊缩,为肾衰竭,证情凶险,须急用回阳救急汤化裁以回阳救逆,固脱开窍,或    加参附注射液静点。 此外,还应密切观察出血、神志及动风的动态变化。

4 急黄:发病迅速,身目均黄,其色如金,主高热烦渴。胁痛腹痛。神昏谵语。衄血、便血,出现瘀斑
8犀角散;  犀角屑15克 人参15克(去芦头) 茯神15克 龙齿30克 麦门冬30克 黄芩15克 甘草15克
黄疸证加减:
 1. 可加生地、丹皮、元参、石斛等药,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力。
 2. 若神昏谵语,可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营开窍。
 3. 若衄血、便血或瘀斑者,可加黑地榆、侧柏叶等凉血止血之品。
 4. 若小便短赤不利,或?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清热利尿之品。
 5. 若舌质红絳苔黄厚、腹胀不大便,狂躁不安,为气分热毒炽盛,可用栀子金花汤清热解毒。
 6. 若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 
 7. 若动风用羚羊角粉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惊厥抽搐者,常与钩藤、菊花、白芍等配伍,即羚角钩藤汤。用治癫痫、惊悸,可与钩藤、                                          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
2、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可与石决明、牡蛎、天麻等平肝潜阳药物同用,共奏平肝阳,止眩晕之效。
3、用于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龙胆草、决明子、黄芩等配伍,如羚羊角散。
4、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用治热病神昏,壮热,躁狂,抽搐等症。常与石膏,寒水石等配伍,如紫雪丹;用治热毒发斑,每以本品配入白虎汤中取效。
 
热毒炽盛证:身目黄色鲜明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发热或高热烦躁,呕吐频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赤
9清瘟败毒饮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3克 黄芩9克 栀子9克 生石膏60克 知母9克 赤芍9克 丹皮9克 连翘9克 
                         茵陈蒿50克 生大黄9克 生地9克 甘草4.5克
黄疸加减:
1. 高热不退宜加水牛角;
2. 黄疸深重者,宜加秦艽、苦参、白花蛇舌草、虎杖;
3. 气阴伤重者,可重用生地,并加西洋参、玄参;
4. 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天麻、钩藤、全蝎、地龙;
5. 若出现昏迷者,宜鼻饲安宫牛黄丸。

(二) 阴黄: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呆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口淡不渴。神疲畏寒
10茵陈术附汤;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 炙甘草6克 附子5克 白术9克 茵陈30克
黄疸证加减:
1. 可加茯苓、泽泻、郁金、川朴等行气利湿之品。
2. 若腹胀苔厚者,去白术、甘草,加苍术、厚朴以燥湿消胀。
3. 若皮肤瘙痒者,加秦艽、地肤子以祛风止痒。
兼证:
一.若兼木郁脾虚,肝脾失调,症见脘腹胀满,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难,大便时秘时溏,脉弦细者,治宜疏肝扶脾,配服逍遥散。
 二.若兼胁下癥积胀痛,固定不移,肤色暗黄舌质暗红,脉弦细,属气血两虚,浊邪瘀阻脉络,可用配硝石矾石散,以祛湿浊,化瘀软坚。
 三.若黄疸日久,气滞血瘀,兼见癥块,胸胁刺痛,拒按,宜服鳖甲煎丸,活血化瘀。
 四.若脾胃虚寒,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胃。

寒湿困脾证:身目俱黄色晦暗,畏寒喜暧,倦怠困重,脘痞腹胀,纳少便溏,或胁肋胀痛,小便不利或下肢浮肿,
11茵陈术附汤加味;炮附子5克 茵陈30克 桂枝5克 党参5克  白术9克 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 炙甘草6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川芎6克 
黄疸证加减:
1. 可加茯苓、泽泻、郁金、川朴等行气利湿之品。
2. 若腹胀苔厚者,去白术、甘草,加苍术、厚朴以燥湿消胀。
3. 若皮肤瘙痒者,加秦艽、地肤子以祛风止痒。 
黄疸加减2:
1. 腹冷痛便溏者,加吴茱萸、肉豆蔻;
2. 胁下痞块,兼见瘀阻者,加莪术、红花、炒土鳖虫;
3. 脘痞腹胀者,加厚朴、木香;
4. 若损及脾肾之阳,症见肢冷腹凉,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淡脉细者,加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上方中桂                                                                  枝改用肉桂。
临证参考:
1. 附子、干姜、桂枝之类温阳散寒之品为主药,必须酌情调整剂量。
2. 寒湿重者,适当加入补骨脂、仙灵脾、益智仁等温补肾阳之品,防止向脾肾虚转化。
3. 活血药物宜用偏于辛温之川芎、红花、当归尾等以利散寒除湿。
4. 本证向愈期,常有脾虚湿滞或肝胆两虚之证,以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化裁,并佐温中健脾之品,防止寒湿再起。
兼证: 
一.若兼木郁脾虚,肝脾失调,症见脘腹胀满,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难,大便时秘时溏,脉弦细者,治宜疏肝扶脾,配服逍遥散。
 二.若兼胁下癥积胀痛,固定不移,肤色暗黄舌质暗红,脉弦细,属气血两虚,浊邪瘀阻脉络,可用配硝石矾石散,以祛湿浊,化瘀软坚。
 三.若黄疸日久,气滞血瘀,兼见癥块,胸胁刺痛,拒按,宜服鳖甲煎丸,活血化瘀。
 四.若脾胃虚寒,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胃。

阴虚湿阻证:面目身色皆呈灰黄,腰酸膝软,眩晕目涩,五心烦热,纳少肢困,脘痞腹胀,尿黄
12六味地黄丸合二冬车汤加减;生地.山萸肉 天门冬.楮实子 茯苓 车前子 茵陈 丹皮 赤芍 郁金 太子参 
加减:
 1. 胁肋隐痛者,加白芍、川楝子;
 2. 腰酸膝软重者,加川断、杜仲;
 3. 阴虚血热出血者,加生槐花、生茜草;
 4. 大便滞而不畅者,加香附、枳壳;
 5. 兼湿热者,宜加虎杖、白花蛇舌草、半边莲;
 6. 夹瘀者,加丹参、泽兰、王不留行等。

肝脾血瘀证:身、目黄而晦黯,胁下有痞块,可兼见痞块胀痛或剌痛,脘腹作胀,面色暗滞或黧黑,皮肤赤丝红缕,
13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9克 红花9克 川芎6克 赤芍6克 牡丹皮6克 五灵脂6克 制香附6克枳壳6克延胡索3克 生               黄芪9克 茵陈蒿50克 泽泻9克 
黄疸加减:
1. 胁下痞块较硬,胀剌痛重者,加炮甲、土鳖虫、三棱、莪术之类;
2. 有出血现象者,牙龈出血加三七粉、白茅根;
3. 呕血便血者加三七粉、白及、地榆、血余炭等;
4. 若兼寒湿困脾,基本方中宜去桃仁、赤芍、丹皮、加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等;
5. 若阴伤者,加生地、麦冬、女贞子等。

14送服鳖甲煎丸;炙鳖甲36克 射干9克 黄芩9克 北柴胡18克 鼠妇9克 干姜9克 大黄9克 白芍15克 桂枝9克 葶苈子3克(熬)              石苇9克 厚朴9克 牡丹皮15克 瞿麦6克 紫葳9克 半夏3克 人参3克 土鳖虫15克 炙阿胶6克 炙蜂房12克 
             赤硝36克 蜣螂18克 桃仁6克  
1.若久病体弱者,可与补益之剂结合使用,如配入黄芪、白术、熟地、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
 2.疼痛较甚,加三七、玄胡、川芎以活血止痛;
 3.胀满甚,加三棱、莪术、香附、大腹皮以行气消胀;
 4.饮食不香,纳食难消,加山楂、神曲、鸡内金等以和胃消食。
                 
若胁下徵积胀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各等分,制作散剂)
                
脾虚湿滞 
15黄芪建中汤;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黄芪(5克) 炙甘草(6克)
  
黄疸消退后,湿热留恋 
16茵陈四苓散加味;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0g,三棱9g,莪术9g,贝母15g,昆布10g,夏枯草6g,黄药子10g              ,茵陈蒿16g,陈皮10g。  
验方:
   1.茵陈60克,大枣18个浓煎,每日一剂早晚服,并吃枣。
   2.大青叶30克,水煎服,连服15曰左右。
   3.小蓟根60克,水煎服,连服10日左右。
   4.茵陈15--30克,板兰根30克,胆草15克,水煎服,连服15日左右.以上验方均适用于阳黄证。 、
   (二)通关法; 
  1.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为末,吹少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日一次,用于阴黄。 
  (三)外用法.
   茵陈蒿一把,生姜一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以治黄疸。
单验方
   (1)鲜平地木、鲜车前子、红枣各适量,煎汁代茶,连服数日。用于湿热型黄疸。
   (2)茵陈50g,绿豆500g(捣末),大蒜4头(去皮),水煎服。用于湿热黄疸。
   (3)大黄30g,枳实5枚,栀子7枚,豆豉0.6L,水6L,煮取2L,分3次服。
   (4)鸡骨草5~15g,瘦猪肉50g(淘米水洗去脂肪),煮水20分钟,顿服,每日1次。用于/b)l,黄疸。
   3.食疗方
   (1)茵陈金钱白面散:茵陈500g,金钱草400g,白面200g,白糖150g。上药共研细末,与白面、白糖拌匀,每服lOOg,做成熟食服之,连用至黄疸消退。
   (2)栀子花根煨肉汤:栀子花根鲜品500g或干品250g,猪前腿夹心肉(去肥)500g,黄酒1匙。栀子花根和夹心肉切成小块,入砂锅加冷水,文火烧开,文火炖1~2小时,喝汤lOOml,日2次,肉可佐餐食之。
   (3)茵陈麦芽红枣汤:茵陈15g,大麦芽20g,红枣10个,白糖少许。上物入锅炖半小时,每日160~200ml,连服助黄疸消退。
   4:外治法
   (1)擦身法:用生姜250g,茵陈250g,同捣烂以布包之,时时周身擦之,助黄疸消退,1bJL,尤宜。
   (2)熏洗法:地骨皮120g,生姜、茵陈各等量。地骨皮煎汤熏洗全身后,用生姜、茵陈各等份捣烂用布包好,揉擦全身,每日1~2次。用于黄疸型肝炎,助黄疸消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