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文帝荒年拒食酒肉

 肉糜余话 2022-06-17 发布于江苏

隋文帝荒年拒食酒肉

侯杰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3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库再穷也不至于亏了皇帝,隋文帝能在荒年拒食酒肉,和百姓共度饥馑,实属不易。

 据《隋书·高祖本纪》记载,开皇十四年(594),五月“京师地震”、“关内诸州旱”,八月“关中大旱,人饥”,遍地青苗枯萎颗粒无收。杨坚派人到民间察看灾情,看到的是几乎家家都已断炊使者带回来的是豆屑掺谷糠。杨坚自小在寺庙长大,是个宽仁之主,他在朝堂中让文武百官逐一察看这些食物,自己流泪痛责对不起百姓,宣布“膳不御酒肉”,以示与民同患难。

那个时期,杨坚自己生活节俭朴素,所乘车驾及日常用品,旧了坏了都随时修理再使用。平常用膳不沾荤腥,在后宫总是穿着洗旧的衣服。杨坚曾想赏赐柱国刘嵩的夫人一件织成的衣服,宫中竟然找不出来。杨坚以身垂范,因而天下之人都以节俭为荣。隋开皇、仁寿年间,男子都身着绢布衣,不穿绫绮,衣带也没有金玉之类的饰品,只佩戴铜、铁、骨角制成的装饰物。

一直到这年秋季,关中旱情未了,隋文帝决定亲自率民到洛阳就食。移民就食始于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经常采取的救荒措施之一由于各地丰歉程度不同有荒年,饥民往往要流到丰收地区觅食古代称之为就食。关中百姓举家东行时,隋文帝传令手下人遇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令左右扶助之,他出征一般亲率流民队伍一路跋涉到洛阳就食史上罕见。

此后, 隋文帝勤于朝政至忘我,“每旦听朝,日昃忘倦”。为储粮备荒,开皇五年(585),他接受工部尚书长孙平的建议,历史上首开“义仓”制度。理论上这是一种由国家出面组织,百姓自愿交粮以便赈灾自助的民间粮食储备。秋收后,百姓量力将家里粮食交到“义仓”,等到青黄不接的月份和遇到灾荒的年头,就分“义仓”里的粮食吃。国家只是出面协调,丰年交多少粮食,灾年怎么分粮食,全由本乡百姓自己决定。后来由民间自救储备,转变为国家粮食储备,由州或县直接管理,开始“国进民退”的进程。隋朝的“义仓对后来各朝代的仓储制度影响巨大。

此后,隋朝生产力得到较快恢复,国库充盈,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粮食“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人口达到700余万户,被史学家称为开皇之治,创下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那时候富裕到什么程度呢?史载,到了贞观11637,隋朝已经灭亡20年,隋文帝死后33年,可隋朝储存的粮食布帛还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遗憾的是,继任皇帝隋炀帝杨广,国库富饶,连年征战,大肆挥霍,再加上滥用民力,以致天下大乱,短短十余年,便掘下了埋葬隋朝的坟墓,让隋朝成为“流星王朝”,三任皇帝仅仅做了38年。

隋朝的覆灭,实如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所言,“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