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可是“士大夫”中“大”字的读音,一直众说纷纭。百度一下,发现它读dà;查阅《新华字典》,它也是读dà。但是《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易中天教授却读作dài。这个“大”字到底该怎么读?今天就来聊聊“大”字的读音。 “大”字在古籍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繁。《诗·大雅·行苇》中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耇。”《国策·秦策二》中有:“亦无大大王。”《荀子·天论》中有:“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此外《春秋》之“大子”,《尚书》之“大誓”也极为典型。 辞海对大字注音有三: ①dà,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等的广阔、宽绰或众多”,“指范围或程度的广、深”,“指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再”,“称对方有关事物的敬辞”,“尊敬,注重”,“过于,超过”,“旧用作大钱的省称”,“姓”九个义项; ②dài,有“义同大”,“通待,将要,打算”两个义项; ③tài,有“通泰,太”一个义项。 现代汉语中“大”字常读dà,又读dài,在古汉语中,它还常和“太”、“泰”相通读tài。江沅的《说文释例》有载:“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可见古汉语中并没有太和泰,都是用“大”字相通的。《春秋》中的“大子”和《尚书》中的“大誓”都应该读作tài。 “大”字的读音并不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与“小”相对时,读作dà;读作dài时,只有“大夫”(医生)、“山大王”、“大王风”等有限的几条;读作tài时,则大多与“官”有关。 “大”字最早出现在字典的音切资料是南朝梁顾野王所撰《玉篇·大部》:“大,达赖切。”可见早期“大”字读dài音而不读dà音。 此后的音韵典籍如唐代孙愐《唐韵》、宋代官修《广韵》《集韵》、元代《古今韵会举要》、明代《洪武正韵》、清代《音韵阐微》等注释“大”字音切的数量多达六种,有“唐佐切”、“达赖切”、“他盖切”,或是“徒盖切”、“铎艾切”、“铎饿切”,这六种切音按照反切原理拼切出来的只有duò、dài、tài三种音,唯独没有dà之类的音切。 查阅了许多古代音韵典籍或音义典籍,最终发现元代以前典籍的音切资料中没有dà音。由此可知“大”字在元代以前原本就没有dà的读音,读dà音是元朝初期才从民间口语中演变而来。 所以,“士大夫”中的“大”字可以读dà,亦可读作dài。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