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禹县钧瓷二厂作品——胆瓶 第一关:制料 钧瓷在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钧瓷人把这个工艺形象地概括为“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则看烧成烧不成”三大步骤。钧瓷的主要原料泥料和釉料,水、煤、柴,均来自禹县境内的神垕镇。镇内山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凤阳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镇内主要河流有小清河和驺虞河(又名肖河)。山中蕴藏着大量的瓷土、釉料、木柴和煤炭,烧造条件得天独厚。清道光《禹州志》曰:“州西六十里,乱石山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可瓷。” 钧瓷生产第一步是制料。传统的制料工艺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采土 就是把各种泥料釉料的原料,从山上采回来。泥料主要有高岭土、黏土(包括碱石、富山土、岘口红土、铁足土等廿种以上)。除两种土以外,还有石英岩、结晶花岗岩、滑石、白云石、石灰石等。釉料主要有当地产的黄长石、钧药、碗药、方解石、红长石、镁矿、草木灰等。 ![]() ![]() ![]() ![]() 二是自然风化 就是把泥料釉料的原料经过挑选去杂之后,自然堆放或摊放在露天料场,接受日晒、风刮、雨淋、上冻、开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风化的时间越长越好。 三是人工处理加工成泥料 先是用不同方法,如人工敲打、石碾、牛拉耙,把几种土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加工成粉末状。加水成浆,再经过沉淀去水,练泥,杀泥。一厂新工艺攻关领导小组决定先从原料的定性分析和定量配方入手,把各种原材料先拿到郑州和北京的一些科研部门进行化验,并对周围山上和其他地区的高岭土、黏土的成分和性能进行了对比,发现禹州境内的高岭土与众不同,是含有青色鱼子状颗粒白色塑型黏土,属二次黏土,这种土可塑性好,干燥纯度高,二氧化硅的含量在40%左右,氧化铝含量为44%左右。 除高岭土以外的高山土、铁足土、豆腐石等近30种黏土类矿土,在禹州境内均有分布,其他省份地区都只有一两种。釉料中的长石、钧药、碗药、石英、方解石则更集中分布在禹州的方山、碗药山、角子山、浪花山一带,其他地区很少。经过定性分析,更加坚定了钧瓷人的信心。 原材料的不可多得、不可替代,奠定了钧瓷在瓷界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选土和制料是钧瓷生产中最基础的环节,攻关领导小组采纳专家的意见,建立了中心化验室,成立了选矿队,购置了各种粉碎机械设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制料工段,制定了详细而完备的选矿、风化处理、水处理、原料粉碎等四个阶段的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细则。将坯料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相应的粉碎设备和工艺进行粉碎,确保满足造型工序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