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四公子者 孟尝君田文 平原君赵胜 信陵君魏无忌 春申君黄歇 ![]() 孟尝君田文,齐国人,做过秦相、也做过齐相,焚券市义、狡兔三窟、鸡鸣狗盗……都发生在其身上,这是个很有故事的男人。 《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 此处“相”,音xiànɡ。第一个“相”,是“宰相”之意;第二个“相”,是名词作动词,“使……任宰相”。 一字之师 “相”,在《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中共有两种读音: “相”,音xiànɡ,意为: ①“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 ②“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③“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⑤“宰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⑥“主持礼节仪式的人”——《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相”,音xiāng,意为: ①“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③“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魏武侯,三家分晋后(韩、赵、魏),魏国的第二代国君,也是实现魏国百年霸业的明主。 其年少在位时,魏置相,相田文。由于史料较少,很多人猜测这个田文是魏国的宗室贵胄。 田文任相这件事,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兵家奇才,吴起。其人与孙武并称“孙吴”,也是中国武庙十哲、七十二将之一。 ![]() 他创立的“魏武卒”,可以算是中国最早闻名的特种部队,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战绩。阴晋之战,五万魏武卒,破秦军五十万,夺河西,使秦人三十年不敢出函谷关。 吴起也就此成为河西太守。 结果,名不见经传的田文拜相,一朝之间居其上。吴起心中难免不满,于是找上田文,发出三个诘问: 请与子论功,可乎? 可。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不如子。 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不如子。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不如子。 吴起功勋卓著、才兼文武,但国主年少,“功高震主”会令局势动荡; 吴起是卫国人,在来魏国前,还曾效命于鲁国。与赵国对人才“留而悬之”的政策不同,魏国的人才一直流失严重,比如后来的孙膑、商鞅、范雎、张仪……长久以来的状况构成了君臣之间的不信任; 吴起杀妻求将,当时齐鲁交战,鲁元公想任吴起为将,但顾虑吴起之妻是齐国人,举棋不定。于是,吴起杀妻得以拜将。寡于恩义,让魏国人也怀疑他的忠诚。 吴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心有不甘地承认了田文为相的事实。 魏武侯九年,吴起弃魏投楚。为了一展抱负,针对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当支持并重用他的楚悼王病死,旧贵族也群起而攻之,找吴起算旧账。 躲在楚悼王尸体旁的吴起,最终也逃不过被乱箭射死的结局。 ![]() 田文所列出的三个情况,楚国与魏国其实大同小异,但改革者宿命使然,让吴起在楚国得势后,选择对这些隐患视而不见。 可以设想,纵使当年吴起在魏国拜相,也不过是让这场悲剧,早到来几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