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尧典》记载:“舜巡狩四岳,“流共工于幽州,放驩(huān)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jí)鲧(gǔn)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说的是:被古代读书人们视为“爱豆”的虞舜,从唐尧手中接过了权力。成为天下共主后,舜巡察四方,处置了四个部落酋长,改变了当地的风俗。 其中共工被流放去幽州,驩兜被流放去崇山,三苗被折服于三危山,鲧被处死在羽山。 经过历代学者研究分析,《尚书》对这一系列事件的描述不如《史记》来得准确。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舜宾於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中国上古文明,和同时期的许多文明一样,充斥着对权力的神化和对图腾的崇拜。人、兽、神,在这段文明的记载中,经常被模糊界限。 共工、驩兜、三苗、鲧,此四者在舜的时代,就已被妖魔化为著名的“四凶兽”。 其中,共工对应穷奇;驩兜对应混沌;三苗对应饕餮;鲧对应梼杌。 “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的舜昭告世人,祸害已除。 这一刻,他宛如神明,接受世人的臣服与崇拜。 此处“御”,音“yù”,意为“抵御”,此用法在古代属通假,通“禦”,今已被简化。 一字之师 “御”,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共有两种读音: “御”,音“yù”,意为: ①“驾驭车马”——《论语·子罕》:“执御乎?执射乎”; ②“统治”——《国语·周语上》:“百官御事”; ③“侍奉”——《商君书·更法》:“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④“进奉”——《礼记·曲礼上》:“御食于君”; ⑤“女官/侍从的近臣”——《国语·周语上》:“王御不参一族”; ⑥“与皇帝有关的事物”——《汉书·王莽传》:“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 ⑦“抵御”——《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酒,亦以御冬”; “御”,音“yà”,意为: ①“迎”《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我们在前文援引了司马迁对于四凶的概述,但这一小段也非司马迁原创,而是借鉴了《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 说到这儿,还不得不提及另外一部先秦著作——《山海经》。 它的文献价值,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西汉东方朔也曾仿《山海经》,撰写了《神异经》,“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编者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于历史、地理等参考价值要远逊于前者。 结合这些典籍,我们挨个来看,“四凶”,坏到什么程度。 共工 穷奇 《左传》《史记》认为,共工“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即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尚书·尧典》还称,尧曾评价共工“静言庸为,象恭滔天”,意思是话说得好听、做事却很差劲;表面恭敬,实际无法无天。 《淮南子》收录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共工和颛顼的争斗,抛却神话元素,可以佐证他本性的霸道和脾气暴躁。 那为什么共工被称为“穷奇”?《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服虔曰: “谓共工氏也。其行穷而好奇”。 “穷奇状如虎,有翼”。 “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 ![]() 鲧 梼杌 “梼杌,顽凶无畴匹之貌,谓鲧也”。 “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 ![]() 三苗 饕餮 三苗部落是九黎族后裔。当年,如果没有黄帝,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可能就一统中原了。 舜在位时,三苗再次作乱。舜整军准备征讨,结果三苗不战而降。到了禹时代,三苗故技重施,双方大战七十余天后,三苗从此一蹶不振,消失于历史记载中。 三苗被称为“饕餮”。饕餮,是贪吃之兽。《汉书·礼乐志》: '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谓三苗也。言贪于饮食,冒货贿,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 驩兜 混沌 舜巡狩四岳时,三苗首领是驩兜。在尧的统治末期,驩兜带领三苗加入了尧的部落联盟,期间多次为乱。 尧遂将驩兜流放到崇山,其部分族人流放到三危山。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也就是说,驩兜是帝鸿氏后裔。 帝鸿氏是谁?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贾逵曰: “帝鸿,黄帝也”。 “'混沌’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混蛋。” ![]() 其实,收获这么多“差评”的四凶,在当时只是势力较大的部落或部落首领,他们倚仗自身的强大,不肯接受舜的领导,招来了祸患。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指责他们破坏统一,因为彼时,尚没有出现国家的概念,只有部落联盟。 不过,国家的诞生,已经显露出趋势,尧、舜,都是此中的奠基者,而“四凶”是阻挠者。 吊诡的是,延续这个趋势的,却是“梼杌”的儿子禹;最终让这趋势开花结果、建立起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国家的,是“梼杌”的孙子,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