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一《变化真正从这里开始》( 下)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  苏芝英

      清水河县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悠悠岁月,沧海桑田,这一方贫瘠的土地养育着一方勤劳朴实的人民。当时全县十四个公社,一百二十四个大队,近千个自然村,生息着十多万人口。由于长期水土流失,造成了千沟万壑纵横交错,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到1978年,全县人均收入仅四十二元,连续二十年吃国家的返销粮达亿斤,全县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达百分之八十,成为国务院首批确定的重点扶持贫困县之一。

   要在这样一个地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谈何容易啊!当时,这对张茂威书记来说,不能说没有压力。我们从他那紧锁着的眉宇间就可以看得出来。

   到任的当天,张茂威书记既没有召开常委会,也没有组织听汇报,而是带着我们几个人就下了乡。他要到群众中去,要去调查研究,要去下面发现和解决问题。

   我们一路风尘仆仆首先来到了窑沟公社塔尔梁村。村子坐落在一个山巅上,这里听不见狗叫鸡鸣,田野里只有几个农民套着小毛驴在不紧不慢地耕地。

  张茂威见此情景,立马就火了。他说:“老婆当家驴耕地,光景一辈子也不景气。你们的牛呢?”

“都卖了。”

“为什么?”

“那牲灵能喝水,我们供不起。因为驮水要跑十几里路哩!”

   本来张茂威是要发顿脾气的,但面对这些面黄肌瘦的农民,面对眼前这种严峻的现实,这位钢骨铮铮的汉子竟然掉下了眼泪。他盘腿坐在地头,向这些农民详细了解当地缺水的情况和眼前令人焦虑的旱情。

   他说:“真叫人痛心啊!解放三十年了,我们的群众至今还吃不上水,我们真是对不起他们呀!如果连这个最起码的问题也解决不了,那我们这些干部还有什么用呢?”

   那年,清水河县遭受了严重的春寒、风沙、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许多社员群众的吃饭、穿衣、烧炭、疾病治疗都有很大困难。因此,抓好生产自救、安排好社员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中心工作。

   在全县抗旱动员大会上,张茂威站在台上挥着大手慷慨激昂。没有讲稿,没有官腔,但他语出惊人,像一发发连珠炮弹出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动摇着那些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东西。讲到激动处,他把摆在面前的麦克风一把推到了一边。他的声音非常洪亮,特别激昂,一千多人的大礼堂鸦雀无声,台下没有一个交头接耳,没有一个无精打采,人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他。他的额头沁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淌。他也不用什么手绢,只是用他那粗实的大手顺脸一摸,汗珠就被甩在了地上。

   他说:县里要立即组织千人抗旱工作队,分赴各公社,带领群众抓紧夏锄,抗旱保苗。

   他说:县里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组织和资助群众打旱井、建水窑,尽快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会后,被抽调出来的干部立即开赴生产第一线,到了群众中,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与旱魔展开了决战。

   这一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大旱之年农业生产仍获得了较好收成,超额完成了盟里下达的粮食征购任务,人均收入增加一倍多,超售粮食二千斤以上的有一百八十九户,返销粮也大大减少了。全县安排盟县两级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四十七个;不少社队广开生产门路,有的大办工副业生产,开设酒坊、油坊、豆腐房等;有的开山采石、拉运沙子、红泥、白泥,跑短途运输;也有的发动群众采集野生植物,打搂荒草,积极发展社员家庭养殖,有效地增加了社员群众的收入。

   那时,农村改革的春风不断吹到清水河。县委本着解放思想、放宽政策、休养生息、搞活经济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结合当地的实际,在农村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当时也有些干部对将土地承包到户、将牲畜作价卖给社员不甚理解,认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因而在贯彻县委、政府的决定中不够积极主动。

   张茂威书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主持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作为一个农业县,我们不但不能给国家做贡献,反倒年年要吃国家几百万返销粮,这像话吗?国家能背得起我们吗?我们的农民人均收入才是几十块钱,耕地不用牛是驴拉哩,点灯不用油是黑摸哩,农民的生活多苦啊!我们谁看不见?难道我们要眼睛是出气的?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去睡安然觉吗?包产到户这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我们不要和发展规律顶牛,而是要顺着牛才对头。我们不仅要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还要把那些荒山荒坡荒沟也划拨给社员,让他们去种草种树,去发展生产,去发家致富。要明明确确地告诉群众,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他们自己的……”

 在张茂威的主持下,县委很快确立了“以林为主,农林牧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方针,总的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不搞一阵风一刀切,又不放任自流简单化,更不能硬性规定包办代替,强迫命令。

 至此,全县迅速将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到户。生产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治穷致富的希望,有了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和奔好日子的劲头,而且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农民赢得了生产自主权,农村经济商品化水平明显提高,山乡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全县很快就涌现出许多走多种经营路子致富的冒尖户。如单台子公社菜不浪湾村农民苏生和大种果树、盆地青公社三元号村农民王七十三积极养羊、五里坡村农民赵四毛旦大种胡麻、喇嘛湾公社樊山沟村农民王尚义积极养蜂、杨家沟农民郭吕银大种西瓜大蒜等都很快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第二年,全县粮食产量就达到了八千万斤,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一举摘掉了缺粮的帽子。

作者年轻时

 这年秋天,我到小庙子公社芦子沟大队进行实地调研。大队党支部书记马存拴是个非常厚道朴实的汉子,听说我是县里派来做调查研究工作的,便撂下自己家里的活计,每天领着我翻山越岭到各小队了解情况,到社员们家里查看实情。

 芦子沟大队坐落在县城南面的大山旮旯里,是全县有名的“三靠队”。当时,全大队五个生产队,一百零九户,四百六十四口人,男女整半劳力一百九十个,三千多亩耕地全部挂在半山坡。仅1978年以来的三年就吃国家返销粮十四万斤,人均收入不足二十块钱。大包干的生产责任制,像一副灵丹妙药一下治好了人们的心病。当年春天一出牛,牛犋就由往年的二十二犋增加到三十二犋,全大队出动了二百多个女人、娃娃、老汉跟上牛犋打坷垃。懒人在这里吃不开了,瞎指挥的人吃不开了;良种吃香了,化肥吃香了,老犁头吃香了,肥料增多了,出勤劳力增多了。麦田坡村社员唐后,已是六十多岁的人,每天清早起来拾粪,三口人包种的二十亩地,施农家肥四万斤。七十二岁的社员常二拴过去认为“辛辛苦苦受一天,买不起一盒白兰烟”,长年游荡在外不参加劳动。现在他不仅主动承包了两口人的地,而且还和别人轮放一群羊。全大队粮食总产当年就达到三十二万斤,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五十四,人均口粮六百斤以上的有八十五户,有一百一十户社员超售了粮食,有不少人家开始砌新窑娶媳妇。全大队交售国家粮食一万四千多斤,交售油料四千多斤。公社粮站的人说:“芦子沟大队交售粮食,这可是大闺女坐轿——头一回呀!”

   调查回来后,我立即撰写了《责任制顺乎民心 芦子沟一年翻身》的调查报告,呈送张茂威书记审阅。张书记看后在报告上批示:“这个调查报告很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尽快印发下去。”很快,我的这篇调查报告就刊登在了县委的《工作通讯》上。通过这次实地调查,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农村政策的巨大威力,感受到了广大农民渴望摆脱贫困的愿望,看到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美好未来。

   当时,在下乡工作中我们发现包产到户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如有的生产队乱开荒;有的学龄儿童不上学或有的在校生退学;有的生产队对耕役畜饲养不够重视,没有固定的放牧人员,而是由社员轮流放牧。由于轮流放牧,责任心不强,导致牲畜吃不饱,膘情普遍下降,同时树木也屡受糟害。于是,我就针对这个问题写了一篇读者来信《不要搞轮流放牧》,建议各地社队认真检查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注意把耕役畜饲养好、管理好。我的这封来信很快就刊登在了《内蒙古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上。

   清水河县由于地下石灰岩断裂层形成历史以来地上水不足,地下水奇缺,再加十年九旱,植被稀疏,人畜饮水困难一直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当时,全县有一半以上的人畜经常缺水,取水点远则三十多里,近则三五里,严重缺水时县社还得组织汽车、拖拉机给村里送水。村里的人们家门可以不上锁,可旱井是必须要上锁的。沿公路的村庄,汽车司机来家里吃饭可以,想加点水可不行。“家在穷山沟,穷山烂石头,吃水贵如油,天天为水愁”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县委、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发动全县人民打旱井,两年内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决定。一是把上级下拨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打旱井;二是把打旱井的任务全部落实到户,谁打谁有,政府补助;三是县社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成立了解决人畜饮水领导小组,组织打旱井技术队伍,分赴各公社在技术上给以指导。全县很快出现了大打旱井的高潮,有劳力的自己打,劳力少的合作打,没有劳力的从外地请来亲戚朋友帮助打。人们白天参加秋收,晚上掌上油灯加班打,缺水社队的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利用上班、上学前后,节假日积极参加打旱井,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娃娃都参加了这一运动。男人在下面挖,女人娃娃在上边吊,大小车辆、毛驴骡马忙着驮运红泥、白灰,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严重缺水的暖泉公社一年内就完成七百眼旱井、三座水窑、十二眼水井和一处扬水站工程。公社党委书记乔在来到缺水最严重的三黄水大队,带领群众突击打水井八眼,解决了当地群众几十年来的吃水困难。窑沟公社八十三个生产队几乎全都缺水,过去人们常年累月起早贪黑搞水吃。现在两年突击打旱井二千多眼,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许多社员还在井旁平整土地种植了蔬菜。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奋战,全县两年打旱井一万八千七百多眼,打水井一百多眼,建扬水站十四座,这样原来缺水的生产队均可达到四口人以上有两眼井,四口人以下有一眼井。由于投资小,见效快,群众满意,效果明显。只要雨水正常,全县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张茂威书记有一股勇猛顽强的精神,干工作雷厉风行,习惯于连续作战,连连取胜。他多数时间是在乡下,是在群众中。有时白天在县里开完会,工作安排部署就绪,晚上他就又带着我们下了乡,在农民热乎乎的土炕上,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有时工作起来,几天几夜不脱衣睡觉,有时实在困得厉害,就随意靠在那里闭眼休息几分钟就行了。只要一睁开眼睛,就好像又有了使不完的劲儿。他有时一天要跑好几个公社,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饿了就啃几口随车带的干粮。就是我们这些年轻小伙子,也会累得筋疲力尽,有时甚至会产生害怕跟他下乡的念头。因为跟着他出门下乡只是一味地工作工作,从不考虑吃住,饿肚子是常有的事。

   那年秋天,我们随张茂威书记检查秋收工作来到五良太公社菠菜营村,当时上场的糜黍很多,脱粒机“哇哇”地叫着,就是因为人手不够,脱粒进度十分缓慢。张茂威见此情景,立即就指挥我们和社员们干了起来。他亲自把在机器入口处,把糜黍源源不断地送进机器里。脱庄禾其实是很苦的营生,不但机器轰鸣刺耳,而且尘土飞扬,直往脖子里钻。社员们还有一块毛巾围在脖子里,可张书记甭说是毛巾啦,就是连个帽子也没有戴,就这样整整和社员们干了一个晚上。原计划要好几天才能脱完的庄稼,在张茂威的带领下,一夜之间就脱了个精光。群众称赞说:“这么多年了,我们还真没见过这么扑泥下水实干的好干部。”

   1981年秋天粮食征购入库的时候,县委决定必须要在101日前完成,县里的几个领导分头下去督促检查。张茂威带着我早上从盆地青公社出发,中午就到了韭菜庄公社。


当年热火朝天的场面

   刚刚听完了公社曹罡书记的情况汇报,他就对我说:“小苏,你给杨家窑公社打电话,问问他们的情况,看他们能不能按时完成入库任务。”

我在曹罡书记的办公室立即操起电话接通了杨家窑公社党委姜贵宏书记。我客气地说:“姜书记你好!县委张书记刚来了韭菜庄。问你们公社的入库进度怎么样?国庆节前能不能完成任务?”

   我刚说到这里,正在炕上躺着的张书记“噌”地一下就坐起来下了地,打着赤脚直奔过来一把将我手里的电话夺了过去,非常恼火地说:“拿过这个电话来哇,我看你连个话也说不了!”只见他操着电话大声对姜书记喊道:“老姜,你给我听好了,别给我咿咿哝哝,到时候完不成任务我摘了你的纱帽子!”

   原来张书记是嫌我对姜书记讲话的口气太客气太柔和,他是在批评我的工作不力。可我是有口难言啊!我一个小秘书能用强硬的口气对一个公社的老书记训话吗?假若我真的那样做了,不是等于装腔作势狐假虎威吗?

   在韭菜庄公社一吃过饭,我们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杨家窑公社。一进公社大院,只见院子里挤满了交售粮食的老乡,赶驴的、套车的、人背的,挤得水泄不通。有的人因为等了好长时间交不了粮,竟和收粮的干部吵了起来。

   张茂威走上前来,挥着大手喊道:“老乡们,不要挤。大家排成队,按次序来,保证让你们都能交了。”说着,他顺手抱起一口袋粮食就放在秤上,亲自给过起了秤。他扭头对我说:“看来咱们今天不能走了。你也辛苦些,快帮他们给算钱。”就这样,我和张书记一下子就变成了收粮的干部。

   天傍黑的时候,送粮的队伍还是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张茂威书记把我叫过来说:“小苏啊,你看交粮的社员们还有这么多,恐怕一时半会儿也交不完。天也快黑了,社员们一天也没吃上饭,这怎么行?你快去想办法给他们搞些吃的来。”

   我立即去找公社姜书记,把张茂威书记的意见告诉了他。不一会儿,公社的食堂里就给送粮的老乡们蒸好了馒头,熬好了稀粥。姜书记亲自跑来招呼老乡们去吃饭。我也劝张书记快去吃饭,可他瞪了我一眼说:“你看我忙得能走开吗?”

  直到晚上12点钟,这场紧张的收粮才结束。一算账,一下午整整收购了五万四千斤粮食。这时公社食堂里的饭早让老乡们吃光了。总不能让张书记饿着肚子吧,实在没办法,姜书记只好将一碗冷葫芦端到了张茂威书记的面前。张茂威书记边吃边笑着说:“不错,不错,这就挺好!”

  这一年,由于清水河县委三秋工作抓得紧,在全盟第一家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受到了乌盟盟委、行署的通报表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期编辑:李洁

作者简介

苏芝英,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盆地青村人,1953年7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曾任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县物价工商管理局局长、自治区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财会杂志社社长、自治区债务管理中心主任、经济贸易处调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彩色的乡情》《扬一扬手吧、母亲》《苏芝英散文》《苏芝英乡情散文》《走近欧洲》《走近澳洲》《叩拜大地》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曾多次介绍过其散文作品。

苏芝英老师原创散文链接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一《变化真正从这里开始》( 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夜校灯火》(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夜校灯火》(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九《走上讲台》(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九《走上讲台》(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中)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七《少先队员》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六《为吃馒头而念书》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五《饥饿的记忆》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四《朦朦胧胧的大跃进》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三《并非金色的童年》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二《父亲和母亲》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一《走西口的祖辈们》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