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蝶恋花·锡拉木伦庙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蝶恋花·锡拉木伦庙

文/谢巴特尔

简美山弯强绿化
荒漠地多
科技灵机掛
神舟家园名气跨
碉楼白塔巧新炸

寺庙虔佛遗迹画
墨绿背墙
多彩花王霸
慈善嬷嬷温融洽
花园四彩馨闻刹

后记:【漫话锡拉木伦庙】
锡拉木伦庙,始建于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 ,为四子部落旗24庙最大的喇嘛教寺庙,位于今红格尔苏木驻地。
“锡拉木伦”,蒙语意为“黄色的河”,是塔布河的一个河段。因庙建于锡拉木伦河畔而得名,汉史料称“大庙”。
清朝嘉庆帝赐名“公宁灵”。

锡拉木伦庙依山傍水而建,五座经堂大独宫参差座落山间,四座拉布仁(活佛及各主持喇嘛的寝宫)、三百六十座喇嘛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间河畔,建筑布局合理精巧。建筑群东西约四华里,南北约二华里,形成了气势宏大的塞北著名的佛教圣地。
也是蒙藏地区最大的召庙之一,号称“恩格日明嘎”(意为山阳坡有千名喇嘛的庙字)。

传说,当年一位肩负选庙址的大喇嘛,一天清晨行至锡拉木伦河畔,看到一位蒙古牧女不慎将刚挤满一桶的牛奶洒在了草地上,奶汁飞溅处,在阳光的照射下,青青的草尖上就象挂满了晶莹洁白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美丽的光芒。这位喇嘛突然悟觉说:此乃圣洁之兆,可建庙矣。住在山坳这里的三户牧民听说要在此建庙,让出了牧场,修建了大庙。
第一座独宫建成后,就起用三户牧民的名字“江布拉”、“若希”、“班如布”为该庙名,这就是当初“江布拉若希班如布庙”名称的来由,后起藏名为“诺喜潘代灵”,最后定名为锡拉木伦庙。

这座闻名遐迩的阴山古刹,整体是清一色的藏式建筑。
五座独宫白墙紫顶,雄伟壮观,各种铜质法器、圣物布满殿堂屋顶,数丈高的旗杆上彩色佛幡随风飘扬,风铃清脆不绝于耳,各座独宫内,供奉着喇嘛教众多主神的塑像,其中主佛是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法身佛)。

“朝格庆独宫”内的释迦尼铜佛高26丈,莲花宝座和佛身约三层楼高,仅在佛手上可容纳五个人盘膝而坐。
铜佛造型端庄,工艺精湛,据传说为仿大同云岗释迦牟尼石佛而铸。
其他四座独宫里供有大威德金刚(藏名多结吉杰)、无量寿佛(藏名阿比德)、密集金刚(藏名桑堆)、护法神(藏名雅满达)等,造型庄严,尤为珍贵的是各个独宫、拉布仁内的重彩壁画,民族图案,唐卡,多出自蒙古族僧侣、画师之手,实为民族文化之精萃。葛根拉布仁(活佛寝宫)座落在群山主峰峡谷中,依山势而建,盘山拾阶而上,幽静典雅,古朴优美。

锡拉木伦庙请过六世活佛,喇嘛极盛时多达二千多名(在庙会时喇嘛达三千人,加上种地的僧农、牧户,达数万人的规模)。

五大独宫为:
朝格庆独宫(规模最大的殿堂)、乃登独宫、赛呼勒森独宫(修建最早的殿堂)、卓得布独宫、却热音独宫。

四大拉布仁为:
葛根拉布仁(活佛寝宫)、巴润拉布仁(巴润喇嘛寝宫,“巴润”蒙语意指方位“西”)、汗斯日拉布仁(汗斯日喇嘛寝宫)、却日布拉布仁(推喇嘛、却尔吉喇嘛寝宫)。

四大庙仓为:依和吉仓、却热音仓、卓得布仓、甘珠尔仓。

葛根避暑经堂(蒙语称红格尔乌勒格)在锡拉木伦庙南山峡谷中,山势险要,锡拉木伦河在宫墙下缓緩流过。每当夏季,山花烂漫,幽雅安谧,是活佛避暑诵经的行宫。现已凋败,残痕湮没。

锡拉木伦庙六世活佛为:
一世活佛罗布森丹毕阿布杰,二世活佛罗布森苏德纳木巴拉森(二十九岁岁病逝),三世活佛阿格瓦土布登尼玛丹毕札拉森(七十二岁病逝),四世活佛阿格瓦拉森吉格米德(二十一岁病逝),五世活佛罗布森巴拉登丹毕扎勒森(四十六岁病逝),六世活佛嘎拉森土布登伊希扎木苏(上世纪90年代末仍键在)。

锡拉木伦庙几乎常年举办各种庙会和宗教仪式。
比较大型的有正月举行“茂罗木会”,五月举行“玛尼会”,六月举行“甘珠尔会”,九月举行“莫格吉莫会”,八月举行“却德格会”,等等。庙会期间,还要举行跳鬼、演藏戏,四子部及临近旗、盟的僧俗多来朝拜、许愿、布施,包括商贩,达数万人参加。

该庙的庙产有牛400+800头,马800-1000多匹,羊18600多只,驼40多峰,庙田七万多亩。

这座佛教圣地饱经沧桑,历经劫难。抗战暴发前,1936年“百灵庙战役”中惨败的伪蒙军溃退到锡拉木伦庙,有日本军事教官等十数名被击毙。
日军出动飞机轰炸寺庙,幸而炸弹都落在东山坡上,古刹幸免被毁。
至今在庙北山上尚有德穆楚克栋鲁布(德王)为被打死的日本教官所立的石碑,成为日寇侵略的历史罪证。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为防备苏蒙联军由四子王旗北部入境,傅作义一个团进驻锡拉木伦庙,还训练年轻喇嘛当炮灰,在庙圈内和北山上修建了钢筋混凝土永备碉堡数十座和战壕。

建国后经历“十年艰苦探索时期”,广大佛门弟子遭残酷迫害,殿堂内的佛像、法器、壁画、经卷被捣毁,推倒了巨型旗杆,拆毁了独宫顶上的一切佛教吉祥装饰和各拉布仁、庙仓以及喇嘛庭院。一些不法分子乘机抢劫偷盗大批珍贵文物、财宝,仅大铜佛额上一颗碗大的红色宝珠就价值连城,其破坏性和对宗教文化的摧残惨不忍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被野蛮地践踏,一直保护很好的一座名胜古迹被彻底破坏。
 本期编辑   李  洁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驼道”漫话(一)
“驼道”漫话(二)
“驼道”漫话(三)
父亲,就是故乡的老屋
鱼头传承的亲情
四姨的窑洞,人生中最温暖的驿站
现实版的红高粱——二羊倌老汉和疙蛋奶奶的爱情

作者简介:

谢巴特尔,蒙古族,内蒙古四子王旗人,蒙古国立某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四子王旗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