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剂主治病证十分广泛,在临床上如何抓住其关键症状呢?怎样进行加减? 我们的体会,其适应证应具备两组症状: 一是惊悸(胆怯)、健忘、头晕、头痛等精神神经性症状; 二是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差、恶心、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溏、或秘)等。其脉弦或弦滑、其舌苔多薄腻,不论什么病,若属温胆汤证均应见有上述两组症状之一,甚至两者兼见,否则不宜使用本方。这也就是“异病同治”原则的实际运用。 应用温胆汤其所治病证,除“虚烦不眠”之外,尚有:嗜卧多眠、夜游症、眨眼症、斜视、梅核气、神经衰弱、眩晕、耳鸣、高血压、偏正头痛(含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中风(含脑卒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癫狂(精神分裂)、癫痫、风心病、心绞痛、惊悸、肠溃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尿毒症、慢性淋巴结炎、慢性咽炎、哮喘、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脏躁、带下、闭经、妊娠恶阻、小儿惊风、小儿厌食等病症。此外,还有用治头部损伤、腹部损伤、肋骨骨折、四肢骨折者。中西医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合计不下30多种,涉及多个脏腑组织系统,而主要治疗对象则是精神神经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性疾病。 加减法: 加柴胡8g,黄芩12g,而陈皮改为青陈皮各6g,名柴芩温胆汤。 方中加用柴、芩二味药,确实偏于“凉”性了。可能是因为现在所接触的病人多有热;或许是人们的体质古今变化,今人较古人多热,此仅推测而言:一般不用大枣、生姜,减去了性“温”的药物数量。这种加减是“基本”加减。在此基础上,治疗不同的病证,另有少量药物加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