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思想在易学中得到集中体现。 人类思维实现伟大飞跃,在公元前六、五世纪,中国是春秋诸子时代,西方是雅典城邦时代,代表人物是老子、孔子、墨子和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
![]() 图1古希腊遗址-朱诺神庙/波塞冬神庙
![]()
![]()
![]()
![]()
![]()
![]()
![]()
![]()
![]()
![]()
![]()
![]() 图2-1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毕达拉哥斯、赫拉克利特赫、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
![]()
![]()
![]()
![]()
![]()
![]()
![]()
![]()
![]()
![]()
![]()
![]() 图14-25中国诸子:管仲 老聃 孔丘 孙武 墨翟 孟轲 庄周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荀况 韩非 东、西方梳理思维方法,一开始就走上不同路径:中国是“天人合一”,西方是“天人相分”。天,客体,指作为认识对象的大自然;人,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天人相分,是将万千事物分门别类,进行逐个探究,考察该事物与它事物相互区别的本质和个性。天人相分思维,走出现代科学的自觉之旅:始于推理,终于实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的:“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大成就,一个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另一个是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1]
![]()
![]() 图26/27爱因斯坦/原子弹爆炸 天人合一,是把万千具体事物视为关联整体,进行整体探究,考察该事物在与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的自身状态和变化。中医学是天人合一观,《灵枢》八宫九风就很有代表性。
![]()
![]() 图28-29《灵枢》/八宫九风图 近代中国,得益于西学东渐,解决了知识体系的尴尬。例如:整个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类。知识教育分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等百科学问。自然万物按“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甄别类分。
![]()
![]()
![]()
![]()
![]() 图30-34利玛窦 徐光启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畲
![]()
![]() 图35/36界门纲目科属种/人猿相揖别 当今,现代知识、各种信息进入“爆炸”时代,传统学科也进入“跨学科”时代,西方认识到这个世界亟需整体观和系统观。蓦然回首,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这种思维模式,这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天人相通。即:人可以认识“天”,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符合天道,即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天人合一观,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和合精神与和平个性。所以,季羡林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天人合一”观,是易学思想的精华所在。西汉董仲舒多跨了半步,把“天人合一”发展为“天人感应”,用于社会架构,结论成“君权天授”,“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3]从此,哲学沦为政治附庸,儒者失去学人品格[4]。弘扬“天人合一”文化遗产,需要厘清精华与缺失。 ![]()
![]() 图37/38董仲舒 汉武帝 【附】本系列蓝本 ![]() 【注释】 [1]“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大成就,一个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另一个是发现通过系统性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先贤没有走上这两步用不着惊奇,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做出了那些科学发现。”(爱因斯坦给斯威策(J.S. Switzer)的回信) [2]《道德经》25章。 [3]《春秋繁露》 [4]《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