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零狗碎的生活

 古磨盘州人 2022-06-18 发布于北京
三口之家,日常生活的打理,绝对不是一件轻松事。
别的不说,就以做饭为例吧。正常过日子的,都得一天三顿,早晨一睁眼,就得惦记着早餐吃什么。
记得以前穷的时候,尽管一家十几口人,一天三餐雷打不动,早晚两顿糊糊或者粥,中午一顿米饭。当然,最难准备的不是主食,还是菜。那时候的菜也比较简单,早中晚都是咸菜,中午改善一下也就添碗青菜。
现在日子过好了,不仅要吃饱,还得要吃好。就三个人,一个人胃口超好,没肉不香;一个人瘦身,无肉不沾;还有一个人养生,无肉不堪,可肉是肉,一个是猪肉,一个是牛肉,一个是鸡肉。
最愁的当然不是吃肉的,主要还是做肉的。
现在市场发达,最不缺的就是肉,可生肉买回家,后面就是无尽的工作量。原本也没当回事,可厨师动辄被人说成是瘦身和养生路上的绊脚石,这个滋味总是不好受的。加上疫情影响,能不麻烦快递小哥的,尽量就省着点,毕竟小哥也不容易,多一次接触,就多一份风险。
由是,一天三顿,顿顿得听见锅碗盆瓢声。
原本每天时间安排很紧,现在得在紧凑的时间里加入煎炸烹煮炖的内容,时间宛若敷了面膜以后的脸,瞬间就紧实了,甚至有点张罗不开。
好在学了点管理学。
先设计最佳路线,接着计算关键路径,由是,早晨的时间就以关键路径设计开始,眼睛还没睁开,就把饭先煮上,然后再启动其他选项。合并同类项加上并行路线设计,40多分钟,不仅要把早晨做熟,而且还要把热乎乎的午餐装盒。
早晨之所以能那么顺畅,主要还是因为晚上的时间利用。
下班回家,第一件事直奔厨房,锅碗盆瓢叮当一阵,差不多就可以把晚餐端上桌,这时候才发现,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好在现在上班都是戴着口罩,不然,同事一定能闻到一身的烹饪味。
晚餐还是要享受的,因为,一天三顿就这时还有点闲暇。为表示吃得悠哉,小酒要倒上一杯的,即便喝酒,我也是急性子,三口两口也就没了,以至于看我吃饭的样子,老婆都说跟着着急。
也难怪,我也确实挺着急的,因为,吃饭的时候,还得想着今天码点什么字。感觉有点思路了,撂筷子走人。
启动电脑的那几分钟,标题和头一段就差不多了,一边码头一段,一边开始想第二段,这就是熟能生巧的功夫。有些事享受的就是过程,码字也是如此,只要指尖没有敲到键盘上,下一个字出来的是什么,自己也不知道。
我还没有本事一下子想到2000字的构思,因此,中途的时候都会卡壳。正好这给我的厨房留出了时间。这时候,晚餐后的厨房差不多也收拾出来了。我得去厨房准备原材料了。
不吃菜的孩,尽管嚷嚷着瘦身,当爹的也不能跟她较劲,该切的肉还得切,炖肉不仅工序复杂,且耗时费力,好在我已经练就了并行作业的能力,尽量一心二用,以便节约时间。
先焯水,再炒糖色,葱姜蒜、酱醋酒,一顿祸害,配料后煮出热汤,直接上高压锅。确认肉可以烂在锅里了,再开始准备配料,比如削个萝卜、切个土豆,万事俱备,再次回到书房。
差不多下半段的构思也出来了,有时,下半段的节奏和主题明显跟上半段有差异,这时也顾不了这些,毕竟不是每篇文字都是精品,我码字也是纯粹乐呵自己。
听见高压锅已经就绪,连忙赶到厨房放气,将高压锅里的肉食再回炉,加上配料,大火煮炖。心思不在做菜上,因为,文章还有点尾巴没有收,赶紧去书房把尾巴搂住了。
有时候赶上厨房的火旺一点,文章的尾巴长了一点,赶到厨房的时候,就能闻到丝丝糊味,心里懊恼不已,好在女儿似乎也没有那么敏锐,或者是对我的厨艺十分包容,第二天的反馈依然是“好吃”。
起锅,刷锅,收拾妥帖。
进浴房把自己从头到尾收拾一趟,我可不能带着厨房味进入梦乡。收拾妥帖,其实离上床还有距离,因为,文字出炉还得发个公众号。确认发送成功,连忙关机走人,一天就这么匆匆地被我赶走了。
假如时间还早的话,我会玩会儿手机,人真的不能一直绷着,该浪费的生命还是得不经意地消耗掉。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关灯睡觉。
特别庆幸的是,我自从学会开解自己后,对睡眠一直没有顾虑,尽管时间有时候少点,觉以稀为贵。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定能长眠。这是一个作家说的。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