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升,景泰二年进士及第,是明朝的五朝元老。马文升文武双全,在进入中央以前以武事见长,但仍然是一个文臣,政事方面也卓有功绩,抑制地方权贵阶层,维护社会底层的权益,为民做主,树立当地社会的公平正义,深得当地民众的喜爱。马文升入仕以监察御史行走地方,督查地方官员以及豪强地主,打击了一批腐败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民众的权益。马文升升任福建按察使,为地方三巨头之一,作为地方大员不畏权贵,限制和打击内廷在地方上的势力,维护地方秩序稳定。 一、整顿茶马贸易茶马贸易始自唐宋,管理日趋严密,自明洪武时期,茶叶经营管理愈发严格,设立茶课司和茶马司,专职从事与少数民族的贸易事物,起四川、陕西之地的茶叶,至主要聚集地西南和西北地区,如秦州、洮州、雅州等地,以茶易马。茶马贸易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大明获取战马的同时,借此羁縻少数民族,但赚取巨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利益,树立了大明王朝的威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宽松,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再严密的制度、律令,不遵守或不执行,渐渐就会废弛或者形同虚设。 自正统时期土木之变后,国力消耗甚大,威震四方的局面有所下滑,对边疆掌控力渐渐下降,吏治渐渐腐败,而社会商品经济愈发繁荣。茶在官府到茶在民间的趋势愈发明显。至明成化时期,战马损耗严重,战马需求却越来越大,而陕西茶叶严重不足,茶马贸易有崩溃趋势,茶马贸易官府垄断的局面也渐渐被打破,管理方面越来越松懈马文升巡抚陕西期间,茶马贸易弊端日益显现,陕西茶叶缺口很大,因朝廷规定只能是陕西、四川所产茶叶才能作为交换的茶叶,不准其它产地的茶叶作为贸易的对象,如湖南的廉价茶叶。 但茶马贸易关乎甚大,与陕西的经济、军事、政治等紧密相连,事关陕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北部防务,特别是茶马贸易是朝廷掌控少数民族的重要法宝,动辄影响全国。因此,马文升较为详细的论述马政弊端,根据朝廷的律令法规,从军政、民政两个角度出发,针对茶马贸易中陕西茶少问题上奏朝廷,兵部回复“文升所陈深切边务,宜令陕西布政司,将库贮茶课及棉花等物易银,遣官领河南、湖广市茶,运赴西宁等处,茶马司收贮,移文廵茶官同守备分廵官市易番马。”[1]马文升积极与陕西布政司紧密合作,通过茶马贸易为大明边军争取战马,取得了丰厚的成绩“修茶政,易番马八千有奇,以给士卒。” 大明面对游牧民族的侵袭,靠步卒不足以支撑防御的同时进攻,战马不可或缺,但战马的缺口却很大,单靠朝廷圈养战马仍不足装备大批马军,以应对大规模的战事,茶马贸易所易番马杯水车薪,故朝廷下令全国范围内养马,以供应边军战士战马,是为大明马政。随着社会的发展,吏治的腐败,马政出现严重弊端,养马民众苦不堪言,特别是卫所军士,产马亦不足,逃亡者甚多。 马文升巡抚陕西,主掌军事,通过仔细调查,发现边地军士困苦不堪,特别是军士养马苦不堪言,不堪负担者甚多,纷纷逃逸,破坏地方马政,不利于守卫边疆和边军战斗力的提高,恰逢朝廷问政于边防将领进言马政事。马文升从民间养马的角度出发,“又极论边军偿马之累,请令屯田卒田多丁少而不领马者,岁输银一钱,以助赔偿。” 虽得以施行,但马政弊端深重,只能解一时之苦,不能解也。弘治六年,恰逢太仆少卿彭礼上奏马政事宜,马文升为兵部尚书,深知马政弊端日益加深,民间愈发困苦,舆论沸腾,便从大局出发,着眼于民众和朝廷两方面,“乃定两京太仆种马,儿马二万五千,骒马四之,二年纳驹,著为令。” 二、维护地方治安马文升初入仕途,就得到都察院掌院王文、王翱的器重,以监察御史巡视山西、湖广,行使监察职权,按律行事,惩处了一批奸佞之人,颇受百姓的爱戴,“所至发奸摘伏,有神君之称。”在监察御史职位上,马文升功绩著作,为当时监察御史中的才俊,被同僚敬重,受上司的看重,“风裁甚著,还领诸道章奏。”古人重视孝道,特别是儒家对于孝道的宣扬,上至天子,下到普通百姓,孝之一字大破天。大明以孝治天下,马文升身为朝廷官员,更是儒家弟子,以身作则,因母忧回家服丧,以尽孝道。 丧期已过,马文升升任福建按察使,监察体系出身,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局面,步履维艰。马文升履行按察使所拥有的权利,按律行事,维护地方治安,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愤镇守中官扰民,辄绳以法,民戴其德,歌谣载道。”马文升不顾自身的政治前途,一心为民做主,不惜得罪内廷,为福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缓和了阶级矛盾,为福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一份力。满四之乱结束后,马文升以左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满四残存余孽惊恐万分,地方土达及其族人惶惶不可终日,担忧朝廷秋后算账,民心动荡,不利于维护地方稳定和谐。 面对这种局面,朝廷下旨抚慰土达,以图安稳人心,“文升亲诣固原,检其户数,拘其老者,面谕以生,生之乐,释其惊疑,众皆叩头俯伏曰:誓不敢为乱,遂奏给复三年,以安其心,复榜示谕之。选丁壮千名随军,皆乐从,愿効死力以报,后再奏复指挥满畴,官陕西西安左卫,带俸以绝后患。”马文升亲历亲为,从民政、军政两个方面安抚土达,即申明朝廷大义安稳人心,又剪其丁壮杜绝后患,平稳地方社会稳定。 三、济世为民军政不分家,不分古今,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而后勤保障就与政务紧密相关。具体到大明朝,面对北部蒙古的威胁,战事不绝,特别是成化时期,陕西、辽东是重灾区,小规模战事不断,面对蒙古部落的侵略,在进攻不足的情况下,就要完善北部防御,但这离不开后勤保障。战马就是一种军需品,涉及到军政、民政两方面,特别是战马的供应问题,牵连甚广。 大明在军事方面,实施卫所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至成化时期,卫所制度弊端日益显露,边防疲软,卫所边军战力低下,但因大明祖制,仅能修补或是完善而不能更改,陕西巡抚马文升在巡视北部边防时,注意到边地军民困乏,特别是卫所军士士气低下,军心涣散还注重民间民众的生活所需,从朝廷和民众的利益出发,“修茶政,易番马八千有奇,以给士卒。” 结合陕西内部的情况,推动茶马贸易的发展,以茶政修马政,军民共同发展,以此换取战马,进而提高边军战斗力,维护了朝廷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马文升在巡视辽东的时候,又一次面对了马政问题,辽东巡抚陈钺致使战马价格飙涨,大大损害了养马民众的利益,特别是军户,加剧了民众与官府的矛盾,促使了军户的大量逃亡,不利于辽东地区的稳定发展。 马文升在同僚之情与官民之情之间选择了官民之情,选择维护了民众的利益,维持官府的权威力,不顾同僚之情,上奏朝廷禁止陈钺的不良举措,上得天意,下合民心,深得辽东人民的喜爱。马文升是平民出身,熟读儒家经典,从小便深明大义,具有济世为民情怀,一身正气,为国为民。自入仕以后,从平民一跃成为官员,成为士大夫阶层,从统治集团的角度出发,维护民众的利益,有利于国家的安稳和社会的稳定,践行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思想以及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初为监察御史,巡视天下,打击鱼肉百姓、贪腐成性等官员,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百姓的利益。马文升在地方任职的最大一项成果就是安抚流民。流民的直接诱因就是自然灾害,例如旱涝灾害、地震等等,再加上地方官府的不作为,以及地方豪强的推波助澜,兼并农民土地,对生活必需品囤积居奇,特别是粮食作物,不顾百姓死活,以求获得暴利。 成化时期,朝局大体稳当,社会承平日久,但局部地区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动辄流离失所,聚众讨食,危及地方稳定,是成化时期社会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亦是地方和中央担忧之事,同时是封建社会时期历朝历代一大害。成化时期的陕西,兵灾人祸不断,特别是兵祸连绵不绝,先是蒙古部落寇边,掠夺人口、财货,其次固原乱起,牵制大明朝廷的较大精力,绵延时日较长,大大耗损了陕西地方的底蕴,接着流贼聚众起义,锋芒毕露,最后又是蒙古寇边。 马文升在平固原盗的紧要关头,升任陕西巡抚,参与平定地方叛乱,在军事打击的前提下,稳定地方治安。在陕西如此复杂的局面下,特别是连绵的兵祸,陕西军政疲软,潜力损耗严重,面对地方流民问题,马文升心怀仁义,心系朝政和百姓,采取赈济和安抚的手段,“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迅速平定隐患,维护陕西社会稳定,功绩显著。 四、总结马文升一心忠于王事,全身心扑在地方事务上,在专心军务的同时,操心地方事物,安抚流民,整顿地方治安,重启茶马贸易,在为朝廷赚取利润的同时,也为军队谋夺战马,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