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那谁是“知识的生产者”?

 轶工坊 2022-06-18 发布于安徽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谈到当下教育,朋友提出一个观点: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搬到学生的脑子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性的工作。
朋友用很中性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无褒无贬,却也讲出了不少人的内心所想。的确有不少人觉得,现在的教师,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

1)什么是“知识的搬运工”?
“知识的搬运工”是指从事“知识搬运”工作的人员,这些人一般不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就是把书本上或从其他载体中获得的知识搬到别人面前。
比如某平台的“讲书视频”,每期介绍一本书,把书中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与观众分享。这就是在搬运知识,通过搬运知识形成广泛的读者群,然后再引导粉丝购买相关书籍,获得收益。
客观地讲,把教师比作“知识的搬运工”,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一般都要按照教材来。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教材开展,不能超纲。而且,中小学阶段每门学科都有对应的课程标准,教师依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教师把教材里的知识搬运到课堂,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因为接受能力不一样、兴趣点不同,他们对老师搬运过来的知识,或吸收,或排斥。所以在同一个班级,就算是同一个教师授课,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2)教师“搬运”知识,那谁在“生产”知识?
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他们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现代社会,教师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如果我们把教师定位为“知识的搬运工”,那谁是“知识的生产者”呢?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整个社会的知识量正在呈指数级增加。
通常认为,知识的生产者是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创造人文领域的知识;理工领域的专家学者创造理工类知识。相关机构会对各种知识进行深加工,纳入新的内容和思想,再投放到社会上。
但实际上,知识的生产者远远不止专家和机构,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知识。有些人以既有的知识内容为基础,生产出新的内容;有些人因为有独特的个人经历,悟出了新的思想,进而形成新知识;有些人捕捉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形成感悟,这些感悟又变成了新的知识……我们不能再用传统观念理解“知识的搬运工”和“知识的生产者”,而是应该用开放的姿态拥抱所有的“知识的生产者”。
3)教师和学生,都在搬运知识,也都在生产知识
在学校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方,学生是知识的接受方。不同学科的教师,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科课程标准,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知识;班上的学生,则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接受知识。
很多人把这个过程中的学生和教师,机械地看成单一的角色,即“教师永远在教,学生永远在学”。其实不然,教师在搬运知识的同时,也在生产知识;而学生,是一边搬运知识,一边生产知识。
教师上课,内容来自教材,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均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种别人很难学得到的知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学科的两位教师,虽然教授的是相同的学科内容,但有的教得好,有的教得差;有的受学生欢迎,有的被学生反感。
学生学习,多数内容来自老师、教材和课外书籍,不过他们不会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只选择部分内容仔细钻研。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新的灵感,他们会把这些灵感传递给同学或者反馈给教师,变成新的知识。
把一部分群体定义为“知识的搬运工”,把另一部分群体定义为“知识生产者”,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可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家的认知多元、身份多元、行为多元。
简单地说,教师绝不是仅仅的“知识搬运工”,他们会结合教材内容生产自己的知识;他们也会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其他教师。
今日话题:你觉得自己是搬运知识多一点,还是生产知识多一点?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轶工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