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第一年要“守屋”来源于农村古俗,过去农村非常讲究,现在看来,农村有些人进城后依然改变不了此习俗,虽然与古习俗的说法有差距,但还是延续下来了。 进新屋,农村又称“进火”,其习俗的来源就在于“火”字,是古人对火的崇拜和信仰的一种结果。“进火”,在农村是真的带着火子和打着火把,进到新屋里去,并把带来的火子和火把放入塘内,立即生火。 一般是先烧开一锅水,预示着以后的日子“风生水起”,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烟火就代表一个家庭的生气,象征一家的人气。 过去,农村骂人家一家死绝的歹毒话,一般骂成“绝你家烟火”。绝烟火,就是一家人都没了的意思。可见烟火在民间,对一家人来说何等的重要。 过年关于火的习俗,农村大年初一,对火有诸多禁忌,比如说,年三十夜火塘里的火子是不能熄灭的,大年初一把灰扒开就可以生火,视为吉利,否则视为不吉利。大年初一(有的地方从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忌邻居上门借火种,就是上门来借,也不可能给。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不得有水浇进火塘内,被视为破财之举。 过去,农村兄弟多了分家,必从父母处的火塘内分火子和点火,农村称为“分火”。嫁女时,出嫁女要从娘家带火种到男方,带走的火种也称“分火”,到了男方家后,要把从娘家带来的火种放到火塘内,称为“合火”。 看来,过去的火代表一个人口,也代表一个家。现在一些在县城买房人,依然按此老规矩,只是“火”成了象征性。现在的新住房,谁还烧柴火,就是农村烧柴火的也越来越少了,当然也只能是象征性了,带进新屋也就完成了一种仪式。 民间以为新屋“进火”后,一个家庭应有的神灵都有了,如龙神、门神、土地爷、灶王爷都到位了。新进的房屋如果过年不生火,冷冷清清,神灵就会走开,不再护佑这个家。 现在的人称“守屋”,过去农村称“守火”。 比如说,过去兄弟很多,过除夕夜,一般分家的儿子要提前做年夜饭,也就是提前请父母到家里吃年夜饭,到了真正的除夕夜则一起到父母那祭祀祖先和吃年夜饭。 吃完年夜饭后,一般不会留他们,让他们回去“守火”,也就是把火塘里的火烧得旺旺的,一家人围着火塘守年。现在城里的新屋,过年要把所有的灯点亮,也是借鉴了这种古俗。 大年初一的时候,有的地方有父母给儿子闹新屋的习俗,也就是父亲封一个红包,到新屋给儿子进财。有舞龙灯的地方,龙灯要闹新屋、安龙神、安土地等。这里的温闹也就是热闹的意思。 农村过去过年“守屋”,多数地方习俗一般是三年,三年后就可不“守屋”了。过年“守屋”时间是多久呢?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讲究。 有的地方只要在新屋内从年三十到大年初一就行了,到了初二就不用守了。有的地方则要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烧了门神纸,家里主人或主妇必须有一个人留在家里。 进屋第一年忌夫妻吵闹,民俗以为不吉利,夫妻之间凡事要忍,过年时尤其如此,这基本上是我国民间的通俗了。 总之,过去农村,不管称“守火”,还是“守屋”,说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体现了民间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为了不冷淡了新家,其实就是要人们要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新家。 |
|